公知們指的是什麼一些人

來源:趣味百科館 2.07W

公共知識分子們。

公知們指的是什麼一些人

公知們是“公共知識分子們”的簡稱,而公共知識分子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狹義的公共知識分子通常具有五個基本特點:具備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擁有普遍價值的基本底線;保持個人獨立和正義立場;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能夠對重要公共事務發表真實意見。而廣義的“公知”概念,僅指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專業知識分子。現爲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爲“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羣的特殊化簡稱。

早期公知是知識分子羣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着開啓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可追溯到法國啓蒙運動,法國啓蒙思想家伏爾泰著書立說,將人們從矇昧中引領出來,在《哲學辭典》一書中冒天下之大不韙,揭穿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的神話,對社會上衆多的冤屈事件發出抗議,爲之申訴直至受冤屈者終獲昭雪。而“公共知識分子”這一名詞大範圍使用始於2004年《南方人物週刊》。在《南方人物週刊》第七期特別策劃中,推出“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的一個概念,此後自2005年起,每年推舉當年度富有影響的“公共知識分子”。同年底,《光明日報》發表題目爲《警惕“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理論文章,認爲公共知識分子以“意見領袖”和社會“牛虻”自居,其實沒有真正的獨立性,也沒有價值中立的批判精神,其實質是要通過宣揚所謂的知識自主性來與國家爭奪“話語權”,不利於國家的改革發展和穩定。21世紀初,人們呼籲知識分子重新進入公共領域,關注公共事務,不希望這些受過精英化教育的羣體,在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面前集體失聲。

2003年,三位法學博士俞江、騰彪等人在“孫志剛事件”的制度修改上收穫了善果,讓違憲運行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戛然而止,加速政府廢除舊有的強制收容制度的步伐。

2011年,於建嶸設立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微博引發了民衆的“微博打拐”熱潮。讓民衆瞭解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憂患意識,志於道的精神,以及對普世價值的追求,還有拒絕遺忘,追尋和揭示真相的努力。

2012年,韋森的一篇題目叫《預算法修訂怎能“靜悄悄”?》的文章引發了民衆對《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修訂過程的關注。

公知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原意是正面的。在中國社會的一般認知中,“公知”一詞更是對那些公正博學,自視甚高,以天下評判爲已任,視和百姓問題多多,自認擔綱啓蒙責任,誨人不倦的一羣文化人,帶有另意。不過在網絡世界中,第三方提到的公知一般都含有許多譏諷的意思,慢慢的,大家都只知道公知這個詞語好像帶有貶義,其實公知的原本意思並不帶有貶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