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看地球是發光體嗎

來源:趣味百科館 2.1W

從太空看地球是發光體嗎的答案是:不是

從太空看地球是發光體嗎

宇宙中的星體可分爲恆星、行星等。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可以自己發光,如太陽;而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着恆星的天體。

地球屬於行星,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太陽發出的光可被地球反射。

地球不會自己發光,我們能在太空看到動地球,是因爲動地球能反射太陽光。就像我們在黑暗中用手電照射一塊石頭並看到它一樣。

地球的大氣主要由氮和氧組成。熱帶地區接收的太陽能多於極地地區,並通過大氣和海洋環流重新分配。溫室氣體在調節地表溫度方面也發揮着重要作用。一個地區的氣候不僅由緯度決定,還由海拔和與該地區和海洋的接近程度等因素決定。熱帶氣旋、雷暴、熱浪等惡劣天氣多發於廣大地區,對生活影響較大。

地球的引力會與太空中的其他物體相互作用,尤其是月球,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大約需要 365.25 天。地球的自轉軸相對於其軌道平面傾斜,從而在地球上產生季節。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穩定地球在其軸上的方向,並逐漸減慢其自轉速度。地球是最密集的行星太陽系和最大的和最龐大的四個岩石行星。地球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的英文名Earth源自中古英語,其歷史可追溯到古英語(時常作“eorðe”),在日耳曼語族諸語中都有同源詞,其原始日耳曼語詞根構擬爲“*erþō”。拉丁文稱之爲“Terra”,爲古羅馬神話中大地女神忒亞之名。希臘文中則稱之爲“Γαῖα”(Gaia),這個名稱是希臘神話中大地女神蓋亞的名字。

中文“地球”一詞最早出現於明朝的西學東漸時期,最早引入該詞的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他在《坤輿萬國全圖》中使用了該詞。清朝後期,西方近代科學引入中國,地圓說逐漸爲中國人所接受,“地球”一詞(亦作“地毬”)被廣泛使用,申報在創刊首月即登載《地球說》一文。

地球的大氣層並無明確邊界。離地表越遠,空氣越稀薄,最後停止在外太空。大氣層四分之三的質量集中在離地表11千米的對流層。來自太陽的能量將地表和上面對流層中的氣體加熱,空氣受熱膨脹,密度減小導致上升,周圍較冷、密度較高的氣體填補過來,形成了大氣環流。這使得熱量重新分佈,併產生各種天氣現象和氣候條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