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排水口用什麼動物

來源:趣味百科館 2.93W

古代排水口用什麼動物的答案是:多爲螭

古代排水口用什麼動物

我國大多數建築上的排水口,用的都是螭這種傳說中的動物。在古代上古神話傳說裏面,螭是龍的九子之一,它是一種沒有角的龍,通常在建築物、器皿中出現,嘴巴非常大,肚子裏面能容納非常多的水,被用做古建築物上作爲排水口,稱作“螭首散水”。

關於螭的傳說由來已經,早在《荀子》中就有介紹:“螭龍爲蝘蜓,鴟梟爲鳳凰。”而在《說文》中也有螭的詳細介紹:“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而後經過代代流傳,逐漸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裝飾。

最早的滴水神獸見於燕下都遺址,戰國的先民把平淡無奇的板瓦瓦口做成伸出的鳥形,使屋頂的雨水可流至鳥腹,再通過高昂的鳥嘴飛濺而出,一場大雨就可讓整座建築出現“千鳥吐水”的奇觀,非常有想象力;其次,鳥嘴延長了雨水下落的距離,可以讓雨水飄得更遠,起到保護臺基的作用。

北京頤和園轉輪藏屋頂的排水口也做成獸面的形式,名曰過水獸,安放在兩隻垂獸之下,獸口大張,像極了神話傳說中的螭,龍之九子之一,生性好吞,專吞水,在宮殿的排水設施中,經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不僅中國宮殿裏有這種滴水神獸,越南的順化皇城也毫不例外,在兩處屋頂的交接處,裝飾了一個巨大的龍形滴水神獸,在滿足排水功能外,在敬畏天地鬼神的年代,其辟邪壓勝的象徵意義,還給居住者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排水系統中,以太和殿廣場的“千龍出水”最具代表性。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前後排列,坐落在8米多高的工字型三層臺基上。在臺基四周欄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還有一個雕琢精美的石龍頭,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層共有龍頭1142個。

雨水逐層下落,使得檯面無積水。值得一提的是,臺基底部的石龍頭也稱螭首或角獸,是用於須彌座轉角處和望柱外緣之下的排水構建,多鐫刻成龍首形,具有很好的裝飾作用。從螭首龍頭孔中流水,在大雨時如白練,小雨時如冰柱,在暴雨時,會呈現“千龍出水”景象,蔚爲壯觀。三臺雨水逐層向下流,院內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繞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溝,在臺階下有石券涵洞接通乾溝,使流水順利通過,最後排入內金水河。

紫禁城佔地72公頃,宮殿建築連檐接棟,地面大都爲磚石鋪設,設有完整排水系統,加之歷年的掏挖養護,五百餘年來幾乎不見暴雨積水記載,可見其排水效果之良好。

宮城內利用自然坡降設計營造了縱橫交錯、主次分明、明暗結合的龐大人工排水網絡,包括乾溝、支線、涵洞、溝眼(溝眼:明溝穿過臺階或建築物等障礙物的出入口,通常爲券洞形式。)等衆多排水設施。

紫禁城內總的排水走向是將東西方向的支線排水彙集到南北乾溝內,再流入內金水河,最後匯入護城河。各排水分區既要適應總排水趨勢,又要根據具體情況酌情處理,以保障水流暢通無阻。爲此各院落地面多留有“泛水”,即預先確定的庭院水流落差坡度。院落正中南北走向的御路或甬道,其斷面多呈“熊背”式樣,即庭院中的南北向御路或甬道斷面通常呈中間略高、兩邊稍低的形式,工匠以此構造作爲院落的分水線。降水時節,雨水首先順地面坡度流入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溝,明溝若遇有臺階或建築物,則從“溝眼”穿過,或直接通過“錢眼”狀的雨水石板匯入暗溝,而後依次通過支線、幹線排入內金水河。除了排水乾渠以外,紫禁城內外還佈置有縱橫如蜘蛛網般的二級排水溝(大街兩旁的溝渠),三級排水溝(偏街小巷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