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姓的來源和歷史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9W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爲姬姓鄭氏得姓始祖。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大陸鄭姓人口約爲936萬,約佔大陸總人口的0.78%。

鄭姓的來源和歷史

姓氏起源: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諡號爲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爲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爲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爲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爲姓氏,就是鄭氏。

歷史鄭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鄭姓出自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後裔。周宣王的時候,宣王封他的弟弟姬友在鄭,建立了鄭國,姬友因此被稱爲鄭桓公。到周幽王的時候,鄭桓公擔任司徒的職務。因爲見到周幽王昏庸無道,鄭桓公就向太史伯請教自保的辦法,太史伯認爲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饒,交通方便。桓公聽了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了那裏。後來,鄭桓公死於“犬戎之亂”,他的兒子鄭武公建立了鄭國。後來被韓國所滅,他的國人就用國名作爲姓氏,從此姓鄭。 

發展和演變:很久以前,鄭姓主要分佈在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地。西晉時,鄭姓開始進入福建,唐代,開始進入廣東。明末時期,鄭成功入臺灣,成爲第一個進入臺灣的鄭姓。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滎陽,隴西,南安,淮陽,商丘,光州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