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造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6.44K

抗造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是:形容經久耐用,隨便折騰的意思

抗造是什麼意思?

“抗造”,網絡用語,是指東北話結實,經得起折騰,很耐用的意思。形容經久耐用,隨便折騰。可以形容指機器(車、手機、電腦)的剛性好,有很好的抵抗衝擊變形、疲勞強度、長期使用的特性。可以形容動物(如牛)吃粗糧照樣幹好活這種的,不用嬌貴對待。

即東北官話,分佈在除遼東半島以外的中國東北地區和河北省東北部,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的全境、遼寧省的大部分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使用人口約1.2億。中國古代雖以漢語言漢字爲主體,但漢語言的各地域的發音和稱謂也不盡相同。按楊雄所著《方言》中劃分十二大方言區,東北屬於“燕代方言區”。“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滅殷商之前就起源於東北,號屬“東夷”,“秦統一中國後,九夷完全同化於華夏族”。

第一,生動形象性,由靜態的語言,轉化爲動態的語言,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爲形象生動的語言。它的生動性來自於勞動,將許多非動性的詞語都取動性表達。

第二,東北方言有着巨大豐富性。

第三,幽默感,東北人的語言中飽藏着“苦中作樂”的調侃、幽默、滑稽的歇後語、俏皮嗑、疙瘩話,經過遊戲化、詩化處理。所以,二人轉文學裏,寧用古語,不用官話,寧用土語,不用僵硬的概念話。感情最濃的是鄉土鄉音,一經二人轉藝人嘴裏說出來,就感到幽默、滑稽。

從東夷到渤海國,是東北方言的第一個歷史分期。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始以“渤海”爲號。762年,唐朝詔令將渤海升格爲國。渤海國建立後,原靺鞨七部中除黑水靺鞨以外的其他六部,與高麗人、漢人融合,形成了渤海人。隨着人口的流動和民族文化的碰撞,逐漸吸收融合形成新的方言。只不過在唐前的東北地區漢語並不具有優勢特徵,這一時期只能算是。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自立爲後晉皇帝的石敬瑭約爲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如此,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其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能完全收復這一地區,燕雲十六州歸遼,使中原的北宋王朝受到二百餘年的威脅。燕雲十六州歸遼,使華北與東北連成一片。這一時期的東北、華北,已經是漢族人佔這一地區居民中的多數了,由於漢族和其他民族雜居相處,漢族人又佔多數,幽燕話便成爲互相交流的族際語言。契丹、渤海、女真等民族在學習幽燕話時,不可能不對其進行改造,這種語言的接觸,促成了幽燕話的演變,以幽燕話爲基礎而有所變化的語言,就應該是。

1122年盡遷燕京人口到金上京,1127 年遷汴京數萬熟練使用北宋官話的 “高端人口”到金上京,從而使阿城、哈爾濱、依蘭等地的方言呈現出與北京官話特點接近的狀態。東北方言藉此方言交融之力得以發展是順理成章的,冀魯官話以及中原官話在東北部分地域順利登場,。

明朝一代,東北的遼東地區一直隸屬於山東行省,民政、司法都接受山東行省管理。山東的膠東半島居民大批往來或定居遼東,使用同一方言的人口數量較多,形成集居地,纔會有語言的交流和頻繁使用,這纔有膠遼官話進入東北並有所變化和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