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門溪龍和樑龍比起來誰更長

來源:趣味百科館 1.58W

馬門溪龍和樑龍比起來誰更長的答案是: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和樑龍比起來誰更長

馬門溪龍:體長爲16至30米,體重20至30噸,食性是植食,生存時代是晚侏羅世,分佈在中國的蒙古,類別是蜥臀目,蜥腳類 蜥腳型類,原始蜥腳型類,盤足龍科。

樑龍恐龍:體長27米,身高爲12米,體重爲10噸,食性是草食,生存在1億45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晚侏羅紀,分佈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猶他州和懷俄明州。

馬鳴溪是宜賓市柏溪地名。1952年,金沙江馬鳴溪渡口附近正在修築公路,工人們開鑿巖石時, 在那裏發現了許多像骨頭樣子的石頭,後來經過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教授仔細研究,認爲這是一種過去世界上還沒有發現過的新的恐龍化石,於是他就給這種恐龍取了個名字,叫做馬鳴溪龍。由於楊教授是陝西人,定名之後其他研究人員因楊教授的口音,誤將“馬鳴溪”聽爲馬門溪,從此馬門溪龍便記錄在各種文獻上。又因爲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建設工地上開山築路時發現的,按照雙名法規定, 又以建設給它取了個種名,所以叫建設馬門溪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因模式種發現於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而得名。

馬門溪龍的第一具化石是在1952年,於四川省宜賓的馬鳴溪渡口旁的公路建設工地上發現。這個部份骨骸在1954年被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命名爲馬鳴溪龍。但由於研究人員的口音問題,被誤作爲馬門溪龍。因爲馬門溪龍的化石是在建設工地中出土,因此楊鍾健將模式種命名爲建設馬門溪龍(M. constructus)。

馬門溪龍的模式標本身長22—30米,頸部長度爲11—14米,是發現時的已知頸部最長動物。這個模式標本有19個頸椎,上有長條頸部肋骨。

在1972年,發現了第二個種,合川馬門溪龍(M. hochuanensis),包含四個部份骨骸,頸部可達9.5米。

在1993年命名的中加馬門溪龍(M. sinocanadorum)身長達到37米。其頸肋長達41釐米,長於波塞東龍的34.2釐米,是蜥腳下目中最長的。

在1989年,中國四川省自貢市挖出一個馬門溪龍的化石。在1996年,這個化石被命名爲楊氏馬門溪龍(M. youngi),以楊鍾健爲名。楊氏馬門溪龍的身長達16米,頸部長達6.5米,是種較小型的馬門溪龍。

在1976年,侯連海等人將發現於四川省自貢市的一個部份頭骨與部份骨骼,命名爲釜溪自貢龍(Z. fuxiensis)。在1996年,其他科學家將釜溪自貢龍改歸類爲釜溪馬門溪龍(M. fuxiensis)。自貢龍是否屬於馬門溪龍、峨嵋龍,或是獨立的屬,仍在爭議中。

在1994年,在美國發現的波塞東龍,頸部被估計長達10.5到11.5米;波塞東龍屬於腕龍科,有較長的前肢,高度比馬門溪龍高許多。而之前發現的超龍,頸部長度則估計爲13到14米。

在2006年,中國新疆奇臺縣挖出一個長達35米的化石,發現地點位於中加馬門溪龍附近,這個化石暫時被歸類於馬門溪龍,還沒有正式的科學研究敘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