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碼和37碼相差多少

來源:趣味百科館 2.35W

36碼和37碼相差多少的答案是:5毫米

36碼和37碼相差多少

36碼和37碼相差5毫米。標準鞋號230(舊鞋號俗稱36碼)和235(舊鞋號俗稱37碼)碼差5毫米,適用於腳長230毫米和235毫米的穿着者。

鞋碼通常也稱鞋號,是用來衡量人類腳的形狀以便配鞋的標準單位系統。世界各國採用的鞋碼並不一致,但一般都包含長、寬兩個測量。長度是指穿者腳的長度,也可以是製造者的鞋楦長。

古代的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鞋子是人們爲保護腳部免受土地硬物等的傷害,並且爲了方便行走活動和起到禦寒防凍作用而穿用的足裝。藉助古人類存留的文物文獻,可以窺見一部精彩而浩大的鞋史。

古代鞋子的複雜多樣性首先在於其歷史的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用骨針縫製獸皮衣服,也縫製獸皮用以護腳而利於追尋獵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也用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製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古鞋。遠古的鞋的種類以材料來分,有草葛、麻布、皮革三種,後來發展得更是多元化。

據記載,商朝宰相伊尹就“用革做履”,因此中國古代的鞋少說也得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當然,三千多年前的鞋自然與當今皮鞋的式樣有天壤之別。自商代以後,歷代在鞋的穿着上均有制度。同時,也因爲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和社會本身的進步發展,鞋的種類和樣式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關鍵歷史轉折期,趙國國君武靈王爲適應當時羣雄戰爭的需要,引進了西北胡人的短衣和短靴的穿戴,推動了中國服飾史上的一次轟轟烈烈的“胡服騎射”革命。從此革靴就成爲中華鞋史中最成功的引進變革產物。

南北朝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江南。歷經魏晉南北朝的社會變革、民族交融,隋唐五代的鞋履文化表現出多元化、多軌制、多元性的繁榮景象。

直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樣略有不同,女子流行軟底透空錦勒靴。宋元時期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種增多。

元代則是盛行高麗式靴。雖明代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現了許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明代官員足蹬朝靴,儒生多穿黑色雙樑鞋,庶民百姓則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

清代男子着便服以鞋爲主,穿公服才着靴。皇帝上朝時穿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爲黑緞靴,武弁穿快靴,高級官員多穿牙縫靴。清朝還將革靴改爲了絲織綢緞的靴。因此,清代的靴多以緞、絨、布皮爲材料,朝靴爲方頭靴,民間皆爲尖頭靴。靴作爲鞋文化的領軍者,盛行了兩千年,隋、唐、宋、元、明幾乎代代穿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