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指的是哪種天文現象

來源:趣味百科館 2.11W

月有陰晴圓缺指的是哪種天文現象的答案是:月有陰晴圓缺是由月球繞地球運轉現象引起的

球繞地球運轉時,在地球上看到月球光亮部分的多少而已,月球每個月都要繞地球公轉一週,所以在地球上每個月都能看到月球受光部分的面積有時大,有時小,月球上明暗兩部分不斷變化的狀況,叫做月相,月球圓缺的變化叫做月相變化。

雖然月球每次被太陽照到的都是半個球體,但由於太陽、地球與月球的位置天天都在發生變化,因而,有時月亮把完全明亮的一面正對着地球,有時又把側面對着地球。這樣月亮就表現出了陰晴圓缺的變化,

在農曆的每月七年級,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中間時,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着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落,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之後,月亮漸漸升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裏我們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時,月亮運行到太陽的正面,太陽和月亮呈180度,即地球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這時的月相稱爲“滿月”。滿月之後,月亮又“日漸消瘦”,經歷幾個階段後,又回到了新月。

太陽能給人類帶來光和熱。可是月光只給人微弱的光,卻不會給人以溫暖。因爲月光是陽光的反射,而且反射的光線也不大。就算是月亮最圓最亮時,也只是陽光的四十六萬分之一。

月有陰晴圓缺指的是哪種天文現象

月亮的升落,以及它的圓缺變化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天象之一。我國周代的金文,把從“肋”——九年級新月出現開始,叫做“初吉”。由“肋”向前推,每月七年級、三十,完全看不到月亮,這就是“朔”。十五前後月亮最圓,稱爲“望”。人們注意到朔望變化具有相當準確的週期,由此產生了朔望月概念。

所謂朔望月,就是把從這一次朔到下一次朔,或這一次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定爲一月,它等於29~30天。

朔望月的出現是人類繼“日”之後認識的又一個時間週期。從原始計時單位“日”發展到更長的時間單位“月”,標誌着人類對於時間的認識和測量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現在我們知道,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繞地球運動,本身不發光,而反射來自太陽的光。在地球和月亮一道繞太陽運動的過程中,太陽光有時能完全照亮朝向地球的月面,有時只照亮一部分,有時則完全照不到。因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就會看到月亮有不同的形狀,稱爲月相,又叫盈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