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來源:趣味百科館 2.37W

一、竹信是用竹篾製成雁的形狀,中間夾着書信;二、飛鴿傳書就是古人之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三、驛站傳信是最早有組織的通信方式;四、烽火是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等等。

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古代通訊方式有哪些(寫10個)

古代通信簡介、烽火傳軍情、 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青鳥傳書、黃耳傳書、飛鴿傳書、風箏通信、竹筒傳書、燈塔介紹等。

1、“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爲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着。那時人們在燈塔裏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3、最初的風箏是爲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爲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軍事上利用風箏的例子,史書上多有記載。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4、魚傳尺素,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裏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5、鴻雁傳書又名飛鴿傳書,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鴻雁傳書

百度百科-古代通信

古代通信方式有哪幾種

古代通信方式有9種。分別爲:烽火通信、飛鴿通信、風箏通信、驛卒通信、竹筒傳書、魚傳尺素、青鳥傳書、黃耳傳書、燈塔。其中,烽火和飛鴿傳信是最常見的通信方式。著名的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其中的烽火就是在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臺,通常臺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再通過山峯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

飛鴿通信又名“飛鴿傳書”,其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也是古人之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風箏通信在古時候曾作爲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爲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爲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最初的風箏是爲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爲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驛卒通信的驛卒是古代傳遞政府公文的人,一般又稱爲“郵子”、“驛夫”,也就是現代的郵差。一旦遇上公文上有“馬上飛遞”字樣時,就是八百里加急文書,這個是必須要高度重視的,驛卒要騎快馬,以每天四百到八百里的速度進行傳遞,保證急件安全快速到達目的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