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成語

來源:趣味百科館 1.79W

論語中的成語有:不亦樂乎、犯上作亂、一日三省、節用愛人、賢賢易色、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安貧樂道、巧言令色、告往知來、就正有道、 慎終追遠、溫良恭儉讓、小大由之、學而時習之、言而有信、從心所欲、當立之年、而立之年、見義勇爲、舉枉措直、舉直措枉、犬馬之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三十而立、隨心所欲、溫故知新、一言以蔽之等。

論語中的成語

精品有聲書

復旦名師傅傑的《論語》課【主講人簡介】傅傑,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師從國學大師姜亮夫和思想家王元化。姜亮夫是章太炎、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的學生。傅傑被學生尊稱爲“傅子”,開設《論語精讀》二十年,該課程被評爲國家級精品課程。從復旦學生到EMBA總裁班,傅傑上課廣受好評,作家王安憶也曾聽過他的課。王安憶曾感嘆當年情景:“每次聽都要搶位子,他的課很受歡迎,地上都坐滿了人……” 傅傑是復旦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帶頭人,獲評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曾任香港城市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曾在美國、法國、韓國等多國高校訪問,講授中國文化。他還主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市民讀本》等中國小教材和大衆普及讀物。 【專輯簡介】生命,有限。讀書,要精一點。《論語》,你我無法繞過的一部國學經典。傅傑說,《論語》可以鍛造氣質,獲得傳統智慧的力量。可是,我們讀《論語》難。一難:不通古文。二難:不知該聽誰的。三難:讀了之後連不成體系。四難:不知道古代文化如何才能改變自己。復旦大學傅傑教授,糅合2000多年中國傳統文化,提煉數百種《論語》研究著作的精華,爲你解讀《論語》和中國文化。不灌心靈雞湯,不傳道德訓誡,更不故弄玄虛、標新立異。無論是修身還是教子,從政還是爲學,願你從《論語》中獲得傳統智慧的啓發,在2018年重新出發。課程包含15大知識模塊,200集正式課程。【知識模塊】1.國人生活中的《論語》2.孔子和他的時代3.讀《論語》的方法4.《論語》精讀之一:理想人格5.《論語》精讀之二:處世智慧6.《論語》精讀之三:爲政以德7.《論語》精讀之四:以史爲鑑8.《論語》精讀之五:教學相長【課程大綱】【大咖推薦】【購買須知】1、本專輯爲單集售賣,單價1.99元/集,共200集,已全部完更2、如在充值/購買環節遇到問題,您可通過頁面右上方按鈕,將頁面分享至微信內使用微信支付完成購買3、單集售賣專輯不支持7天無憂退,2019年8月14日之後,如您想申請退款,或有任何問題,可以在百科書網APP中諮詢在線客服,或者直接撥打客服電話:400-838-56163.8萬200《論語》朗讀與講解2016年12月到今天,歷時2年,終於把論語全文(455集)講結束了。回想來路,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完成了紅樓夢,又完成了論語,簡直有些不可思議。記得二年前,我想把自己和小米粥一起學習論語的資料和成果錄製出來,與大家共享。之所以說是學習的資料和成果,那是因爲小米粥小時候,我們是用一套南懷瑾指導編排、臺灣老古文化出品的《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繁體豎版,36本,內容涵蓋大學、中庸、論語、老子、莊子、孟子、易經、詩經、左傳、禮記、鑑略、笠翁對韻、菜根譚、幼學瓊林、昔時賢文、唐詩經典、古文觀止、朱子治家格言等等,一直到上了高中,再沒更多時間,所以後面還有些內經述、醫學三字經、藥性賦等等沒能學完。那些年,我們娘倆就是互幫互助的同學,一篇篇,一本本,一年年,每天雷打不動,也樂此不疲。我爲了給小米粥講解,蒐集各種資料,篩選琢磨研究,其中就有《論語別裁》。所以2016年末,偶然因興趣接觸了百科書網之後,我就想,既然我能給小米粥講,何不錄製出來,與大家共享呢。當時也真是不知深淺,自己家裏天南海北地講,跟給天南海北的人講,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遠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輕鬆,你聽到的10分鐘音頻,我需要一個小時乃至幾個小時甚至半天一天的時間去做功課然後錄製等等。所以這兩年,除了應付繁忙的本職工作之外,全部的業餘時間幾乎都用於製作節目了。剛開始每一章開頭的原文全文朗讀由小米粥承擔,但後來她實在擠不出時間了,高中生的時間不要說以秒計算,那至少也是以分鐘計算的,太精貴了,高中老師眼裏這種與應試教育毫不搭邊的事絕對是“不務正業”,錄節目畢竟太費時間了,只好等以後有機會再補上吧,不過那可能是要三年之後了。最後再次感謝二年來一路陪伴一路鼓勵一路溫暖相擁的各位好朋友們,讀書路上,我們繼續相約前行…….589.9萬455

論語中的四字成語

論語中的四字成語具體如下:

1、不恥下問[bù chǐ xià wèn]

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識少的人請教,不覺得恥辱。

2、手足無措[shǒu zú wú cuò]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在哪裏好。比喻慌亂間沒有主意,不知該怎樣應付。也作“手足失措”。

3、駟不及舌[sì bù jí shé]

駟:四匹馬駕的車。話一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回來。指說話應當慎重。

4、溫故知新[wēn gù zhī xīn]

溫:溫習,複習。故:舊的,指已學過的知識。也作“溫故而知新”。①複習已學過的知識,會有新的體會和理解。②指通過回憶過去,吸取歷史經驗,給認識現在提供參考。

5、文質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

形容人文雅有禮貌。[近]溫文爾雅。[反]出言不遜。

6、血氣方剛[xuè qì fāng gāng]

指年輕人精力正旺盛。

7、循序漸進[xún xù jiàn jìn]

循:依照,沿着。序:次序。按照一定的順序或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8、循循善誘[xún xún shàn yòu]

循循:有次序、有步驟的樣子。誘:引導。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教育。也作“恂恂善誘”。

9、言必有中[yán bì yǒu zhòng]

中:正好對上。指說話能切中要害,說到點子上。

10、言不及義[yán bù jí yì]

說話不涉及正經道理:羣居終日,~。

出自《論語》的成語

出自《論語》的成語如下:

不恥下問、手足無措、駟不及舌、溫故知新、文質彬彬、血氣方剛、循序漸進、循循善誘、言必有中、言不及義、仁人志士、發憤忘食、犯上作亂、好行小惠、後生可畏、誨人不倦、惠而不費、家喻戶曉、見義勇爲、舉一反三、理屈詞窮、內省不疚、能近取譬。

出自論語中的格言警句

1、當仁,不讓於師。

2、有事弟子服其勞。

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4、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5、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9、君子擔心三件事,沒有知識,能不擔心嗎。

10、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1、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4、以約失之者鮮矣。

15、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16、古之學者爲已,今之學者爲人。

17、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8、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9、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20、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作爲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裏誕生了哪些成語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論語中的成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中的成語1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爲孔子所倡導,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瓜菜。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爲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清·劉鶚記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讚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一些呢?”

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

孔子點頭說:“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

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8、【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

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9、【禍起蕭牆】

[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氏》)

<釋義>禍亂髮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也比喻身邊的人帶來災禍。

10、【分崩離析】

[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11、【待價而沽】

[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

<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到各國去遊說推行他的政治主張,沒有人接受並重用他,他並不灰心。弟子子貢以得到美玉如何處理問孔子,孔子毫不遲疑地回答:“賣掉它,賣掉它,我正在等待識貨的人出現呢。”

12、【欲速不達】

[出處]“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爲急躁魯莽給自己招來失敗、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誡別人穩重行事。

13、【一言興邦】

[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

春秋時期,魯定公問孔子:"一句話可使國家昌盛嗎?"

孔子說:"君主愛護臣子,關心他們,上下一心,國家可以興旺。"

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嗎?"

孔子說:"不全對,君主一句話下邊不提反對意見,久而久之就會走向滅亡。"

14、【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

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能跟別人墮落下去。

15、【擇善而從】

[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

<釋義>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

春秋時期,執政大臣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爲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爲3縣,委派與提拔一些地方長官。

他想啓用魏戊,擔心人家說他偏私,問大夫成傳,成傳認爲只要有才德,就不論親疏,關鍵看能不能擇善而從,能不能賞罰分明。

16、【三省吾身】

[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釋義>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勤奮好學,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愛,同學問他爲什麼進步那麼快。

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先生教的學生是否學好?如果發現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當仁不讓】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原意是爲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18、【殺身成仁】

[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原指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9、【文質彬彬】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

"文質彬彬"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

以理解和發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爲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範疇得到深入研究。

20、【成人之美】

[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原意是勉勵並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喚謝榛,瞎了一隻眼,但他善作歌詞,所作的歌詞在民間流唱甚廣。

謝榛到彰德,孫穆王親自接待他,孫穆王見兩人如此投機,便在次年元旦將賈氏及一些豐厚的禮品送給謝榛。

世稱孫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風度;但也反映了古時女子的卑賤,被當作禮品送來送去。

21、【既往不咎】

[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釋義>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22、【過猶不及】

[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

<釋義>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

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23、【三思而行】

[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公冶長》)

<釋義>反覆考慮後再做。

正反兩面仔細考慮完以後,就必須加以比較,做出決定,立即行動。

如果你考慮正面,又考慮反面之後,再回頭來考慮正面,又再考慮反面,那麼,如此循環往復,終無寧日,最終成爲考慮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24、【無所用心】

[出處]“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釋義>沒有開動腦筋。比喻對什麼事都不關心。

春秋時期,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向顏回學習,不要追慕富貴與享受,用心讀書。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吃得飽飽的沒有事可幹,不去用心思考問題,那就沒有造就了。

下棋的人雖然悠閒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來要強多了。

25、【察言觀色】

[出處]“察言而觀色。”(《顏淵》)

<釋義>琢磨、觀察別人言語、臉色來揣測其心思(以便相機行事)。

察言觀色是一切人情往來中操縱自如的基本技術。

“眼色”是“臉色”中最應關注的重點。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訴我們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裝同樣有助於我們現人於微,進而識別他人整體,對其內心意圖洞若觀火。

論語中的成語2

1、 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爲可恥。

《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

《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 從心所欲

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論語·爲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 當仁不讓

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爲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爲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 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 發憤忘食

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 犯上作亂

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 割雞焉用牛刀

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 後生可畏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裏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讚有志氣有作爲的年輕人。

14、 誨人不倦

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 惠而不費

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 家喻戶曉

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 見義勇爲

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爲政》:“見義不爲,無勇也。”

18、 舉一反三

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詞窮

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20、 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佈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21、 內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內心不安。自己反省沒有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的事。《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夠就近那自己比方別人。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要替別人設身處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23、 年富力強

年富:往後的年歲還多,指年輕力壯。《論語·子罕》:“後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24、 匹夫不可奪志

匹夫: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變志向,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5、 輕裘肥馬

裘:皮襖。穿着輕暖的皮襖,騎着肥壯的駿馬。《論語·雍也》:“赤(公西華)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後來就用“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 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

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

《論語》裏沿用至今的成語有很多,如:

1、不恥下問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例句】:閣下既~,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

2、溫故知新

【拼音】:wēn gù zhī xīn

【釋義】: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例句】:~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3、不亦樂乎

【拼音】:bù yì lè hū

【釋義】:乎:文言中用爲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裏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例句】:哎,那罵得可真也是~。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4、任重道遠

【拼音】:rèn zhòng dào yuǎn

【釋義】: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例句】:人民教師肩負着培養祖國建設接班人的重擔,~。

5、見賢思齊

【拼音】:jiàn xián sī qí

【釋義】: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例句】:則爲他和曲填詞,移宮換羽,使老夫~,回嗔作喜。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

有哪些論語中的成語?

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不恥下問、隨心所欲、溫故知新、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逝者如斯、擇善而從、不捨晝夜、匹夫不可奪志、三省吾身、不亦樂乎。

1、不恥下問:

讀音:bù chǐ xià wèn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隨心所欲:

讀音:suí xīn suǒ yù

解釋:隨:任憑;欲:想要。隨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

出處:《論語·爲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溫故知新:

讀音:wēn gù zhī xīn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4、三十而立:

讀音:sān shí ér lì

解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出處:《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5、不惑之年:

讀音:bù huò zhī nián

解釋: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爲40歲的代稱。

出處:《論語·爲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