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6W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則視頻,說一個男孩6歲時爸爸因肝臟腫瘤去世,媽媽告訴他,是因爲爸爸吃了一個壞的種子,導致種子在體內越長越大,最後使得腸子壞死去世。

於是在孩子小小的腦子裏就對種子產生了陰影,以至於今年30歲了也不吃任何種子。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主任醫生在評論這件事時告訴我們說,千萬不要低估了孩子對死亡信息的瞭解,我們應該更坦然從容地面對死亡,正確地談論死亡。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2張

不要忽略孩子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看到這個男孩的故事,有的人在下面評論說他笨,這麼淺顯的道理到30歲還不明白。

事實上並不是男孩笨,而是他的母親忽略了孩子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能刻在骨子裏的,孩子下意識地把“父親的消失”跟“吃種子”這件事關聯起來,自然會對“吃種子”這件事產生莫名的恐怕,哪怕已經長大了,這種“恐懼”已經深入骨髓,形成了“肌肉記憶”,一想到“吃種子”就會讓他感受到“死亡”的陰影。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3張

日本有個叫山口茜的作家跟奶奶感情很好,她五歲的時候奶奶因爲癌症住院,年幼的她只知道奶奶生病了,但是會很快好起來,因爲每個人都告訴她說:“奶奶很快就好起來了。”

直到奶奶去世,都沒有人告訴她這是她見奶奶的最後一面。

直到幾個月後經不起她的一直追問,媽媽才告訴她死亡的真相,可是直到後來長大後好久,再提起“死亡”和“去世”這些字眼時,她依然能清晰地記起自己小時候的憤怒和絕望,以至於無法面對,情緒崩潰。

我們以爲我們隱瞞死亡的真相是爲孩子好,可是卻不知道恰恰是沒有及時進行死亡教育,讓孩子產生認知偏差,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無法正確面對生老病死。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4張

引導孩子面對死亡的態度:不規避、不誇大、不欺騙

死亡是所有人終將面對的結局,年輕的時候,誰都會覺得死亡對自己來說很遙遠,但我們常常忽略了死亡不可預測,誰也不能保證它不會提前找上門來,它正像達摩克利斯之劍般懸於每個人的頭頂。

懼怕死亡是我們的生物本能,身處險境時人的身心都會有強烈的反應,心跳加快,腎上腺素分泌。

與原始人相比,現代人不用擔心被野獸殺死或因爲食物不足被餓死,於是很多本能便退化了。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5張

我們察覺危險的敏銳度就這樣不可避免地降低了。

這就給我們製造了一個錯覺,我們將危險和死亡混爲一談。

正因爲我們對危險的敏銳度降低,所以我們常常忘記對死亡的敬畏,然而當死亡真正降臨的時候,又喚醒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有時候孩子被保護的太好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會令他忘記危險的存在。

這也是我們爲什麼堅持要和孩子討論“死亡”這個話題的原因,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去看待死亡,一味地逃避對死亡這個話題的探索,只能加大人們對死亡的無知。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6張

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接受死亡

首先,避免用“善意的謊言”欺騙孩子

爲了避免二次傷害,父母往往會採用此法,就比如寵物狗死去了,父母會對孩子說,寵物狗不小心睡着了,它沉浸在自己的美好夢境中不肯起來,我們不要去打擾它。

這無疑是掩耳盜鈴,出發點再好,終究是謊言,這就是在向別人傳達虛假的消息,這就是在剝奪他人知悉真相的權利。

我女兒三歲那年,陪伴她半年的小倉鼠死了,爲了不讓女兒傷心,我和爸爸就在女兒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小倉鼠的屍體提前處理掉了。

然後我們編織了一個謊言告訴反覆追問的女兒,說小倉鼠想媽媽了,就背上書包去找媽媽去了。

我們希望過一段時間女兒能忘記。

出乎意料的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女兒還在追問小倉鼠過得好不好?它找到媽媽了麼?

雖然我們善意的謊言讓女兒暫時停止了追問,但卻剝奪了女兒獲得真相的權利,這是一種偏見,也是一種傷害,我試圖讓女兒選擇逃避而不是面對,讓女兒承認生活的無奈,進而忘記這種無奈。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7張

死亡這件事是無奈的,是不可挽回的,是不可以被擊敗的,我們不應該將這種傷害和壓力美化成一種幻想,這等於是在向生活低頭。

我們需要承認這種無奈,勇敢地面對這些壓力,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嘗試理解各種壓力帶給我們的感受,即使這些感受令我們痛苦。
       其次,提前做好心理建設,而不是遇到死亡話題再來科普死亡知識。

我們一定要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利用身邊的一切給孩子科普死亡知識。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四季變化,落葉和花朵的枯萎讓孩子感知死亡,也可以談論動物的死亡,讓孩子明白身體功能的停止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或者通過動畫片、書籍讓孩子明白死亡並不意味着感情的終結,同時告訴幼小的孩子,一定要保護好自己,才能活得很長久。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8張

給大家推薦一套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關於死亡的繪本,非常適合3-8歲的孩子做生命科普用。

這套書的名字叫《感觸生命主題繪本》

這套生命繪本一共六冊,書中通過主人公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寵物之間相處的故事,幫助孩子理解和麪對死亡、體會愛與陪伴。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9張

比如《別忘了,外婆》這本書裏,講述的是小主人公深愛的外婆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忘記了他和身邊的一切人和物,通過對外婆的陪伴和照顧,慢慢感受愛的力量,雖然最終外婆依然去世了,但孩子從這本繪本中明白了生命的自然消逝,知道愛和回憶不會消失,明白生命和死亡的意義。

還有《和寵物說再見》這本繪本,講述了小主人公最喜歡的小狗逝去的故事,雖然我們對生命的終止無能爲力,可是我們的付出和陪伴,讓老去和死亡變得順其自然,只有坦然接受死亡,才能勇敢地走出悲傷。
       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最大意義,就是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惜生命。

這套《感觸生命主題繪本》是一套非常有意義的生命繪本,幫助孩子認識生命、瞭解死亡,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強烈建議有3-8歲孩子的家庭備一套,鏈接放在這裏,點擊即可購買。

最後,家長自己要先放下對死亡的恐懼,才能瞭解孩子對死亡恐懼背後的情感需求。

孩子害怕的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陌生感,讓孩子對未知的恐懼,而這種陌生感是哪裏來的?多數時候是父母造成的。

父母不願意跟孩子多談論死亡,這給死亡這個話題蒙上了一層神祕,孩子只能從一些動畫片、遊戲裏去了解死亡,而動畫片、遊戲裏的死亡教育並不嚴謹,甚至有孩子因爲相信遊戲裏的重生設計,而認爲生命是可以反覆的,這將是對生命和死亡最大的誤解。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10張

所以父母一定要去主動儲備相關知識,用科學的觀點去解答孩子的疑問,跟孩子一起探索生命的祕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無懼死亡、珍惜生命。


6歲娃誤會爸爸去世原因,24年不吃種子,醫生:應坦然談論死亡 第11張

作者:等風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