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欲斷魂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69W
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欲斷魂是什麼意思

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

該句出自於: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意思是: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爲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太沒來由了。

再回到紛紛”二字上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爲了形容情緒。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裏找個小酒店纔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原文:

清明⑴

清明時節雨紛紛⑵,路上行人慾斷魂⑶。

借問酒家何處有⑷?牧童遙指杏花村⑸。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註釋:

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爲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位於安徽池州貴池區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創作背景:

此詩最早見於宋人謝枋得編《千家詩》,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編,北宋人續編)、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註》(版本依據爲《樊川文集》)及《全唐詩》均未收錄。謝枋得爲南宋人,然從《草堂詩餘》前集捲上所載宋祁《錦纏道》詞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裏人家有”數句可知,此詩在北宋已流傳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流傳最廣,江南一帶可謂家喻戶曉。此詩當作於唐武宗會昌六年(846),時杜牧爲池州刺史。關於杏花村到底在何處,歷來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或說在山西汾陽,或說在湖北黃州,或說在江蘇南京(金陵),亦有以爲詩人虛擬者。然而,諸說之中,以池州說最爲可信。池州貴池西郊,有杏花村。據方誌記載,唐會昌間,有黃公名廣潤者,在此釀酒出售。店內有井,水似甘泉,人稱黃公廣潤玉泉”。而杜牧會昌年間,恰有出守池州的經歷,借本地風光,組織成詩,爲水到渠成之事。《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作品介紹: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色彩清淡,心境淒冷,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歷來廣爲傳誦。

作者介紹: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828年)進士,曾爲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後入爲司勳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