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人之利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2W

意思是:漁人: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漁人之利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漁人之利

成語發音:yú rén zhī lì

成語解釋:漁人: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成語出處: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6卷:“他日可以在裏頭看景生情,得些漁人之利。”

成語繁體:漁人之利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漁翁得利 查看更多漁人之利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毛澤東《反對投降活動》:“以待時機一到,就策動所謂太平洋調停會議,借收漁人之利。”



漁人之利啥意思

漁人之利意思: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

漁人之利(yú rén zhī lì)是一則成語,漁人之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該成語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造句

1、師:對,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以收漁人之利,是英國一貫的外交策略,但這一政策在20世紀初卻被放棄,爲什麼?

2、你們二虎相爭,兩敗俱傷,不是讓別人坐收漁人之利嗎?

3、倘中邦人不自愛惜,自暴自棄,則鷸蚌相持,轉爲漁人之利,那時始悟兄弟不和外人欺,國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

4、我的目標是不滿於楊,而因此而是爲的舉動,卻也許被第三者收漁人之利,不勞而獲。

5、楚弓楚得,我們公司內部各廠可以競爭創造效益,但不能讓外人坐收漁人之利。

6、他們縱容侵略,自己“坐山觀虎鬥”,以待時機一到,就策動所謂太平洋調停會議,借收漁人之利。

7、總括而言,如果美軍繼續駐守阿富汗,並取得最後勝利,其他國家將享漁人之利。

成語 漁人之利 的意思?

漁人之利 

【拼音】: yú rén zhī lì

【解釋】: 漁人: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處】: 《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舉例造句】: 王世充殘忍褊隘之人,刻刻在那裏覬覦非望,以收漁人之利。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十二回

【拼音代碼】: yrzl

【近義詞】: 漁翁得利

【用法】: 作賓語;指意外收穫

【英文】: profit at other's expense

【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勸阻趙王,給他講述一隻河蚌在岸上曬太陽,鷸去啄它,蚌夾住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後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的故事。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吞併燕趙。趙王放棄了戰爭。

漁翁之利的意思

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

漁翁之利(yú wēng zhī lì)是一則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二》。

漁翁之利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該成語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出處

漢代·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蘇代爲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衆,臣恐強秦之爲漁父也。故願王熟記之也。”

後由此總結出成語“漁人之利”。

故事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有一次,趙國準備出兵討伐燕國,有一個叫蘇代的說客不贊成趙國的做法。蘇代就是縱橫家蘇秦的弟弟,他的主張與蘇秦一致,也推崇“合縱抗秦”的戰略。蘇代與蘇秦一樣經常遊說各國國君,勸說他們互相之間不要爭戰,聯合起來抵抗強大的秦國。因此,蘇代趕到趙國替燕國說情,勸諫趙國不要攻打燕國。他對趙惠文王說:“我在來貴國的路上,經過易水看到這樣一番場景:一隻河蚌從水中出來,正在河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一隻鷸鳥見了,就伸嘴去啄蚌肉。河蚌連忙合攏蚌殼,正好夾住了鷸鳥的嘴。鷸鳥用盡各種辦法,甩來甩去,就是拔不出嘴來。於是對河蚌說:‘還不鬆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活活曬死!’河蚌無法脫身,沒法回到河裏去,可還是硬着頭皮對鷸鳥說:‘還不服氣?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會活活餓死!’正在它們兩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個漁夫把它們一起捉走了。”

蘇代說完這個故事對趙惠文王說:“現在趙國要是出兵攻打燕國,兩國爭戰,長期僵持不下,結果就會使兩國的老百姓財力枯竭,疲憊不堪。到那時,強大的秦國就會像那個漁夫一樣,乘機把趙、燕兩國一起滅掉。所以,請大王三思而後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