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8W

意思是:妖孽:妖魔鬼怪。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徵兆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成語發音:guó jiā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

成語解釋:妖孽:妖魔鬼怪。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徵兆

成語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查看更多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三國志通俗演義·司馬懿破公孫淵》:“‘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主公當避凶就吉;今若背反,必喪身矣。”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要怎麼理解這句話?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這句話富含深刻的哲理,其中的妖孽並不是指靈異事件,而是指大奸大惡的出現,正義消失或者人才流失等現象,這些現象的背後就是國家興衰的道理。

國之將興,士皆歸,邦之將亡,賢先避

這是《素書》中的一句箴言,國家政治清明,上下和順,自然會表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人才也會紛紛來投靠,這樣的國家自然就可以興旺發達,反之,政治昏暗,人才受到排擠和迫害,他們自然會選擇用腳投票,失去人才的國家,就等於失去智力,國家自然也會衰敗下去。

大奸大惡

秦時的趙高以指鹿爲馬來排除異己,至使秦二世永遠也聽不到一句實話,直到陳勝已經兵臨潼關之時,秦二世依然一無所知。

唐代的李林甫爲排除異己,鞏固自己的地位,竟然讓玄宗下旨剝奪漢族節度使的兵權,全部用胡人來當此要職,最終使得安祿山坐大。

正義的消失

當老實善良的人越來越老實,奸佞小人越來越猖獗的時候,就說明正義正在消失,當正義消失之後,邪惡就會當道,謊言就成了真理,善良之人得不到保護,奸邪之人得不到懲制,這樣的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

謙宇心得:“國家”在不同的人認知中有不同的概念!在我的概念中,國家永遠不會亡,因爲國家的概念是國土和國土上生活的人們!

請問“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最早出自哪?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最早出現在西漢的《禮記·中庸》。

譯文爲:國家衰落破亡,必然會出現亂臣賊子。

廣爲流傳是因爲在《封神演義》這書中的蘇妲己,《封神演義》對於殷商的滅亡,大多數人都歸咎於商紂王的無道,說他寵信妖妃妲己,縱情酒色,殘暴殺人爲樂,因而周武王要起兵討伐這個無道的昏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商紂王被幹掉了,殷商滅亡,西周封建開始。在演義中,有這麼一句古話:“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擴展資料:

相關故事:

龍漦帝后,變幻離奇。所謂“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然孔子云:“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諸侯也。”故妖孽不勝善政,至治之極,禍反爲福。周宣果能發憤修政,自可挽回氣運。乃不知恐懼修省,而濫殺無辜,是無異抱薪救火,適自速其亡也。幽王燃燧取笑,誠極媚內之能事。彼媚內取笑時,何遂不計及徵兵莫至時耶。嗚呼,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三代之亡,皆以女色。女色禍人之烈,一至於此,然不足爲女子咎也。成周之興,豈不有賴於三太耶。興亡之樞紐,是在男子尚德不尚色而已。

譯文爲:

龍的口水居然生出帝王后妃(褒姒),真是變化莫測,出人意料。所以說一個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會有妖孽出現。於是孔子說:“所謂妖孽,其實是上天派來警告天子諸侯的。”因此妖孽對於善政無能爲力,只要將國家治理得好到極致,便可將災禍的局面扭轉變爲福祐。周宣王果真能夠發憤治理國家,自然可以挽回氣運。

卻不知道如果一味恐懼修身反省,而導致濫殺無辜,這種做法無異於抱薪救火,只能加速自身的滅亡。幽王點燃烽火博取美人一笑,實在將媚內做到極致了。但他媚內取笑的時候,爲何不能想到後來召集救兵而不來的時候呢?嗚呼,如此顯赫興旺的周朝,竟因褒姒而滅亡。

夏、商、週三代的滅亡,都是因爲女色的禍害導致,女色給人造成的危害,至於如此嗎?恐怕不能將罪過全部歸咎於女子。周成王時期的興盛,豈不是有賴於太師、太傅、太保教育的功勞?而周朝興亡的關鍵,則在於男子應當崇尚德政而不是耽溺於美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庸

國之將亡,妖孽橫行是什麼意思?爲什麼這麼說?

這是《封神演義》常說的一句話。

作者經常用這句話,個人認爲是發出讖語,還有可能是迷信。再者是延續古代的亡國預兆。妖孽橫行必生禍患,迷惑君王,從而致國亡

這個問題糾結啊!目前尚未證明有!!

妖孽什麼意思

引證詳解

1.指物類反常的現象,古人以爲是不祥之兆。

①《禮記·中庸》:“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②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禨祥·死麟》:“ 河南 光山縣 有一麟,亦牛所孕,其產時,光怪照耀,比鄰皆謂火發來救,愚民不識,詈爲妖孽,共擊死。”

2.指妖魔鬼怪之類。

①《西遊記》第六七回:“若果降了妖孽,浄了地方,我等每家送你兩畝良田。”

②《抗日歌謠·大 冶鄂城山區民歌》:“貪官污吏象妖孽,鄉保豪紳相勾結。”

3.比喻邪惡的事或人。

①《樂府詩集 ·郊廟歌辭一·西顥》:“奸僞不萌,妖孽伏息。”

②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給事中蔡金臺奏摺附片》:“所可慮者,獨在此謠傳不實,真信不通,人心搖動,則妖孽潛滋。”

③葉紫 《 星》第五章:“今年就是清掃妖孽的年辰呀!”

④唐 趙元一《序》:“睹此妖孽,搖動中原,莫不痛心疾首。”

4.比喻女色。

唐 元稹《鶯鶯傳》:“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5.猶禍害,危害。

《國語·吳語》:“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處以念惡,出則罪吾衆,撓亂百度,以妖孽 吳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