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名句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W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四書五經名句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四書五經名句

四書五經名句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瞭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譯文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纔可以做導師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羣衆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羣衆。”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卻不讀書,就一無所成。”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四書五經裏的名言名句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摘自《大學》

(大學的原理,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摘自《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一樣,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自《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自《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自《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自《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自《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自《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自《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自《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自《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自《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自《中庸》

(君子的爲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爲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爲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自《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爲君子嗎?)

15、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自《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爲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四書五經經典名句

1. 人靜而後安,安而能後定,定而能後慧,慧而能後悟,悟而能後得。

2.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4.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5.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後心正。

6.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有此人,有人有此土,有土有此財,有財有此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7.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8.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國戾,一國作亂。

9.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0. 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

11.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2. 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13.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14. 書者,述也,以載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15.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6. 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7.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18.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9.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20.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1.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2.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3.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24.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25.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6.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7.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8.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31.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2.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3.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34.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35.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36.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37.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38.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書五經中的名言名句

1、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3、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6、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7、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更多關於四書五經中的名言名句,進入:查看更多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