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齊鳴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2W

意思是:金鼓:古時軍隊演習、作戰時用以助軍威、壯聲勢的金鐘和戰鼓。金鐘戰鼓一齊鳴響。形容戰鬥激烈;士氣高昂。

金鼓齊鳴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金鼓齊鳴

成語發音:jīn gǔ qí míng

成語解釋:金鼓:古時軍隊演習、作戰時用以助軍威、壯聲勢的金鐘和戰鼓。金鐘戰鼓一齊鳴響。形容戰鬥激烈;士氣高昂。

成語出處: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聲氣也。”

成語繁體:金皷齊鳴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形容戰鬥氣氛緊張激烈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刀光劍影  金鼓連天 

成語例句:走不到百十步,只見四下裏金鼓齊鳴,喊聲枕地,一路都是火把。(明 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回)



金鼓齊鳴的意思是什麼

金鼓齊鳴jīn gǔ qí míng

[釋義]金鼓:古時軍隊演習、作戰時用以助軍威、壯聲勢的金鐘和戰鼓。金鐘戰鼓一齊鳴響。形容戰鬥激烈;士氣高昂。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聲氣也”。

[近義] 刀光劍影 金鼓連天

[反義] 偃旗息鼓

[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 戰場上~;殺聲震天;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把明朝官軍打得落花流水。

金鼓齊鳴的意思是什麼 近義詞反義詞

金鼓齊鳴的意思: [jīngǔqímíng]

指戰鬥正在進行。也形容軍威盛大。金鼓:金屬製的樂器和戰鼓。古代作戰時用它們發號令,壯軍威。

金鼓齊鳴的詳細解釋: 金鼓齊鳴 [jīn gǔ qí míng]

金鼓:指金鉦和戰鼓。金鉦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鬥氣氛緊張激烈。

走不到百十步,只見四下裏~,喊聲枕地,一路都是火把。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回

金鼓齊鳴的近義詞: 金鼓連天,刀光劍影金鼓齊鳴的反義詞: 偃旗息鼓金鼓齊鳴的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聲氣也”。

成語金鼓齊鳴的意思

金鼓齊鳴

拼音 jīn gǔ qí míng

釋義 金鐘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鬥氣氛緊張激烈。

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聲氣也。”

用法 作謂語、賓語;形容戰鬥氣氛緊張激烈

同義詞 刀光劍影、金鼓連天

反義詞 偃旗息鼓

【成語故事】古代軍隊行軍作戰都離不開“金”與“鼓”,命令軍隊行動與進攻就打鼓,即鳴鼓而攻,而命令軍隊停止或退回就擊鉦,即鳴金收兵。這種擊鼓而攻、鳴金收兵的做法在各個朝代基本上是通行的,到了明朝時,有時也會金鼓齊鳴。

金鼓齊鳴什麼意思?金鼓齊鳴典故介紹

許諸和徐晃都是曹魏名將,有一次曹操在銅雀臺舉辦了一場射箭比賽。期間,徐晃意外射中了棉袍,隨後還將棉袍掛在自己身上。許褚看到後不高興了,上前和徐晃爭奪這條棉袍,兩人還差點大打出手。曹操見狀立馬叫停兩人,並且下令一人獎賞一匹上等的棉布。這次要爲大家介紹的成語“金鼓齊鳴”,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不過許諸和徐晃兩人的這一出故事應該還是杜撰偏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背後典故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發生在曹軍將領在銅雀臺比武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爲曹休、文聘、曹洪、張郃、夏侯淵和徐晃。原文如下:

(曹)操傳令曰:“有能射中箭垛紅心者,即以錦袍賜之如射不中,罰水一杯。”號令方下,紅袍隊中,一個少年將軍驟馬而出,衆視之,乃曹休也……一箭射去,正中紅心。金鼓齊鳴,衆皆喝彩。曹操於臺上望見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駒也!”方欲使人取錦袍與曹休,只見綠袍隊中,一騎飛出……乃文聘也……文聘拈弓縱馬一箭,亦中紅心。衆皆喝彩……只見紅袍隊中,又一將飛馬而出,厲聲曰:“文烈先射,汝何得爭奪?看我與你兩個解箭!”拽滿弓,一箭射去,也中紅心。

衆人齊聲喝彩。視其人,乃曹洪也……郃飛馬翻身,背射一箭,也中紅心。四枝箭齊齊的攢在紅心裏……紅袍隊中一將飛馬而出,大叫曰:“汝翻身背射,何足稱異!看我奪射紅心!”衆視之,乃夏侯淵也,淵驟馬至界口,紐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當中,金鼓齊鳴……只見綠袍隊裏,一將應聲而出,大叫:“且留下錦袍與我徐晃!……(徐晃)拈弓搭箭,遙望柳條射去,恰好射斷柳條,錦袍墜地。徐晃飛取錦袍,披於身上,驟馬至臺前聲喏曰:“謝丞相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爲鼓舞士氣,以錦袍爲建立,在銅雀臺下舉行了一場箭法比試。期間曹休、文聘、曹洪、張郃、夏侯淵先後射中紅心。不過,徐晃卻一箭射中掛着錦袍的柳條,錦袍墜地。徐晃興高采烈,將錦袍披在身上,認爲自己獲得了比試的勝利。誰知許褚突然上前,強行搶奪錦袍,兩人隨即扭打在一起,錦袍也被撕碎。曹操見狀,連忙出言勸阻,並每位將領都賞賜了一匹蜀錦。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金鼓齊鳴”,意爲金鐘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鬥氣氛緊張激烈。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的“金鼓以聲氣也。”

小說中出現的這場曹軍將領之間的箭法比試,並非歷史的真實,在《三國志》相關傳記中也找不出有關的記載。很顯然,這個情節的設計是作者的一處閒筆,除了突出這幾位曹軍名將的箭法之外,還重點刻畫了許褚的蠻橫無理。這個情節寫得非常有趣,令讀者回味無窮。

這場比試,也引起了不少三國武評愛好者的關注。不少人提出了一個疑問。一是在這場比試中,究竟誰的箭法更爲高明?從小說描述的這場曹軍將領之間的比武整體情況來看,雖然參與人數多達六人,但還是很容易分出高低上下的。

從難度而言,曹休和文聘的難度是一樣的,因爲他們的目標僅僅是單純的紅心。而接下來出場的曹洪、張郃、夏侯淵三人,都不僅來射中紅心,還不能與之前已經射中的箭碰上,難度可謂一個比一個大。單純就這一點而言,夏侯淵射中的難度比前四人更大。但夏侯淵的這一箭射在四箭當中,足見其箭法之精準。

說到徐晃射中掛着錦袍的柳條之事,雖然也能證明徐晃的箭法的確了得,但並不能說明他的箭法就比夏侯淵要高。首先,射中柳條的難度基本上與夏侯淵的那一箭難度相當。其次,徐晃選擇柳條而非紅心,只能說明由於紅心上已經有五支箭,再射中的可能性太小。徐晃只能用了一個巧招,改射柳條。只能說徐晃的臨場反應較快,避開了難度最大的柳條。從這個意義上說,夏侯淵纔是曹軍將領中箭法最爲出衆之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