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朗誦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6W

明月幾時有出自《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朗誦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午夜讀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江小北)2019年第40首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文:蘇軾聲:江小北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236003:00 65.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本期海報】【文稿】《水調歌頭》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寫得實在是太好了,寫到你我心裏去了,每到中秋必然會被拿出來吟詠,可以說是千古第一等的中秋詞。雖然這首詞你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我還是要就其中的知識點,做一些必要的交待。“丙辰”是哪一年呢?就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這一年蘇軾40歲,在密州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諸城市,擔任知州,這也是他在密州的最後一年。我們在《江城子·密州出獵》聽到了蘇軾的豪放,這首詞又有完全不同的意境。這首詞嚴格來講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詞前的一篇小序,再就是詞的正文。我們先來看一下這篇小序,短短的十五個字交代了詞的創作背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9.2萬19:5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朗誦節奏是什麼?

《水調歌頭》朗誦節奏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闋詞。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爲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緻。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朗誦是什麼?

《水調歌頭》朗誦節奏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作品鑑賞: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蹊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峯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

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爲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迴環,搖曳多姿。從佈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爲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

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明月幾時有詩詞朗誦

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後人的讚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零七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鬱,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

其立意,構思,奇逸飄渺,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裏,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祕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