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是湖南的代稱三湘原指

來源:趣味百科館 6.53K

三湘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當,但是用“瀟湘”、“蒸湘”、“沅湘”合稱“三湘”,就基本涵蓋了整個湖南,也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湖南的地理特徵。

三湘是湖南的代稱三湘原指

衆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長的河流,流經湘西,注入湘東,而湘水流經長沙、湘陰後與沅水匯合,可以說是湘水的下游,稱“沅湘”也是無可非議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懷沙》裏說:“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在《離騷》裏也說:“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唐代戴叔倫也有“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的詩句流傳在世。由此可見在古時就已有“沅湘”之稱。而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並且灕水與湘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灕江發源於興安的貓兒山,向南流入珠 江,屬於珠江水系。

湘江發源於桂林東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屬於長江水系。因灕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兩條江落差有32米。爲了將湘江水引入灕江,修建了一條人工運河--靈渠來合流,然後將水通過北渠注入湘江,通過南渠注入灕江,纔有了灕湘合流之說。

三湘是湖南的代稱三湘原指什麼

三湘是湖南代稱三湘原指湖南的地理環境,引申於“三湘四水”一詞。關於“三湘”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下:1、湖南湘鄉、湘潭、湘陰(或湘源),合稱三湘。

三湘是湖南代稱三湘原指湖南的地理環境,引申於“三湘四水”一詞。關於“三湘”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下:

1、湖南湘鄉、湘潭、湘陰(或湘源),合稱三湘。但湘潭、湘鄉、湘陰分佈在湘北、湘中,也無法概括湖南全省。

2、指沅湘、瀟湘、資湘。此說是因爲灕水南流入注珠江,不屬湘江水系而蒸水短小,還不如耒水、洣水、舂水、淥水、漣水,所以去掉漓、蒸二湘,留下瀟湘。

3、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雖然這種說法比前兩種說法涵蓋的地域範圍要廣,但又把湘中、湘東遺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三湘湖南的代稱三湘原指

三湘湖南的代稱三湘原指“瀟湘”、“蒸湘”、“沅湘”。

“三湘”得名雖然有很多說法,但大多是附庸風雅,其實“三湘”與“四水”合稱,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環境。四水指湘資沅澧四條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簡稱“湘”;三湘則是指秦滅楚時,湖南境域內基本就是楚之三郡洞庭郡(湘中)、黔中郡(湘西)和蒼梧郡(湘南)。

秦滅楚後將洞庭郡和蒼梧郡合而爲一,成爲長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爲秦黔中郡。後世以湖南境域基本爲楚之三郡而稱爲三湘。任何經過文人再加工的解釋內容,都只是原始含義的引申。

由於洞庭湖地處湖南北部偏東,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爲主,明顯不同於西邊和南邊的崇山峻嶺。這樣,洞庭湖輻射區域是湖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名爲“湘中”;西部雪峯山脈名爲“湘西”,南部靠近南嶺山脈名爲“湘南”。

“三湘”概念裏是沒有湘北湘東的,地理上靠北的長沙益陽岳陽等,歷史上都是稱湘中。湖南在歷史上全省曾分爲三道,民國3年(1914年),湖南分爲湘江道(駐長沙縣)、衡陽道(駐衡陽縣)、武陵道(駐常德縣)和辰沅道(駐鳳凰縣,後遷至芷江)。民國5年,省府裁撤武陵道,這時全省分爲三道,一直延續到道製取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