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7W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麼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這句話出自於:《孟子·公孫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道理。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裏的小城,只有方圓七裏的外城,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不能取勝,這是因爲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爲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註釋:

三裏之城:方圓三裏的內城。

七裏之郭:方圓七裏的外城。郭:外城

環:圍。

池:護城河。

如:比得上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固,使...鞏固。(動詞的使動用法)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極點

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君子,這裏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作者介紹:

孟子,名軻,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人民比君主更重要"思想,被韓愈列爲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爲"亞聖"。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孟子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爲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