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後感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7W

死亡詩社觀後感:“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姆斯把這句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名字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不是一部充滿死亡氣息的電影。在這裏,沒有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也沒有陰冷刺骨的文字。相反,這應該歸類於校園青春劇。在這個嚴謹的威爾頓教會學校(男校)有着這樣的四個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校園裏,有這樣一羣俊美如阿波羅的男孩。他們的眼中閃着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憧憬,掙扎着奮起的力量,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獨立的飛翔。

死亡詩社觀後感

這是七個男孩的故事,他們是:託德,尼爾,查理,諾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託德是個不敢表達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優秀,所以他總是顯得有那麼些自慚形穢。尼爾是一羣人中的首領,爲人直爽性格熱情。查理是一個肆無忌憚的人,沒有他不敢說的話也沒有他不敢做的事。諾克斯愛上了一個女孩,在三番兩次的膽怯中終於鼓起勇氣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學校。基丁的出現,似乎改變了他們的未來,但他們眼中閃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們內心的期盼。



《死亡詩社》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爲大家收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死亡詩社》觀後感1

《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說了詩社的祕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託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着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死亡詩社》觀後感2

《死亡詩社》是一部外國勵志電影,它簡直是我從出生以來看過的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的是基丁老師教導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學生們偷偷違反校規辦了“死亡詩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門交流詩作,最後被一個叫“卡梅倫”的叛徒告密,詩社裏的半數學生被開除,深受學生愛戴的基丁老師也被牽連,一起被開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師離開學校,跟同學們告別的時候,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太感動了。

真正的愛是什麼?是無窮無盡的寵愛?是給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爲他規劃一個錦繡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給與他自己選擇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撫養他是父母的義務,教導他是父母的職責。但如果像電影中尼爾父親和那些校規那樣處處約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與綁架無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能隨意操控別人。愛是無邊的,但愛的方式跟愛同樣的重要。電影中尼爾父親和學校那樣嚴苛的管束,名義上是對學生的愛護,希望他們不走歪路,而實質上卻適得其反。

影片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是基丁老師,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而影片的最後,那麼優秀的好老師卻被學校無情的開除了,太可悲了。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國外,卻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反思。

《死亡詩社》觀後感3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聖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裏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後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爲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後,老爸可以一改執願,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並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藉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於古人來說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因爲他們的思想是全然複製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纔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觀後感4

現在無比後悔沒有把用來寫影評的小本本帶回來!!!

今天看的是林師兄之前跟我推薦的一部電影,記得他剛給我推薦的時候我也點開過,不過15min就被枯燥的情節打敗了…但是這次我堅持看下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無聊,越看越起勁……

做學生的時候能遇到一個像Keating這樣的老師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身邊不僅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而且還會遇到Neil爸爸那樣的家長。他們總是以爲他們的所作所爲所想就是爲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好像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規劃去走就什麼困難也沒有,就能迎來光明的未來,不過那是他們眼裏的罷了。Neil喜歡演話劇,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這所學校來讀書,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會同意,所以他會想要每一門都拿到A,以此告訴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學習,希望換來爸爸對他參演話劇的允許…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個希望罷了。Neil自殺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的確,他在話劇裏的表演令除了他父親之外的每一個觀衆都歎爲觀止,他真的很適合演話劇!同時,在父親的眼裏,他也扮演着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不敢和爸爸講自己的想法,連爭執都不敢…

我很喜歡Keating老師 也感到惋惜 失去這個老師是學校的遺憾也是衆多學生的遺憾

O captain, my captain !

《死亡詩社》觀後感5

《死亡詩社》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影片所有情節的打造都十分着力,讓觀者領會到探索生命本質的熱情,彷彿縱身一躍就走出陰霾,獲得新生,有時,想要的沒那麼複雜。選擇就在你手中。我們的生命需要點癲狂。傳統與紀律強調的越深,往往越容易把人帶進平靜的絕望。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也許是基廷老師帶來的理由,要“荒唐”起來,不可循規蹈矩。否則就將面對被安排的人生。學會忍受拒絕的權利。就算錯,也錯的心安理得,因爲那是自己做過的選擇,基廷先生的第一堂課便是帶領學生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抓住現在,前人的呼喚,生命沒有賦予一個人虛度的權利。荒廢的人生來自於失去的自我。

呼喚的聲音,輕微,卻如刺骨的寒風直追心底,麻木的靈魂霎時驚醒。還記得基廷先生,第一次站在講桌上說:“我爲什麼站在這裏?因爲我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自我思考,儘管少不更事,學會獨自選擇,儘管感情用事。安德森學會了,並且不再盲從,他勇敢地站起來了,反抗世俗、卑鄙的束縛。他懂得堅持自我,去尋找真理的責任。社會總有一種屈從性在左右着人們的思維和抉擇,久而久之,便成了所謂的道德規範。

真正的現實就是人們在道德的掩護下自圓其說。面對問題,人們會找出各種解釋、各種理由,很少能從自身入手。叩問良心何在?基廷先生給予青年良心自省的勇氣。面對生活人皆是主宰。異於常人的路,一經開闢就註定會有坎坷,但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

《死亡詩社》觀後感6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爲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爲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

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爲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裏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死亡詩社》觀後感7

《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說了詩社的祕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託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着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死亡詩社》觀後感8

今天看的是林師兄之前跟我推薦的一部電影,記得他剛給我推薦的時候我也點開過,不過15分鐘就被枯燥的情節打敗了…但是這次我堅持看下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無聊,越看越起勁……

做學生的時候能遇到一個像Keating這樣的老師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身邊不僅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而且還會遇到Neil爸爸那樣的家長。他們總是以爲他們的所作所爲所想就是爲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好像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規劃去走就什麼困難也沒有,就能迎來光明的未來,不過那是他們眼裏的罷了。Neil喜歡演話劇,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這所學校來讀書,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會同意,所以他會想要每一門都拿到A,以此告訴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學習,希望換來爸爸對他參演話劇的允許。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個希望罷了。Neil自殺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的確,他在話劇裏的表演令除了他父親之外的每一個觀衆都歎爲觀止,他真的很適合演話劇!同時,在父親的眼裏,他也扮演着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不敢和爸爸講自己的想法,連爭執都不敢。

我很喜歡Keating老師也感到惋惜失去這個老師是學校的遺憾也是衆多學生的遺憾。

《死亡詩社》觀後感9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充分體現了一位處於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線教師的教學片段,對我的感觸很大。

故事發生在美國 一所頂級私校,當時學校的培養方針是非常固守傳統,從來不考慮學生的個性及興趣,學校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進名牌大學。基丁先生的出現,一下子使原本壓抑的校園變得生機勃勃。基丁先生也是在這個傳統固守的環境中成長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帶來的束縛。因此他用滿腔的熱情引導學生們擺脫束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學模式。他讓學生 撕前言,捂住 學生 眼鏡做詩,讓學生站在講臺上從不同角度思考,看問題。並且能從每個學生的個體出發,讓 害羞 , 膽怯的託德變得自信等等。船長基丁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但是在當時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下,許多人並不理解 像基丁這樣有思想有個性的老師。

故事以尼歐自殺後達到了最高潮。自殺事件導致了基丁老師的解僱,但學生們不顧校長的阻止用基丁老師教他們的方式向基丁老師表示了他們的敬意。 雖然結局以學生 基丁老師的失敗爲結局,但那是壯美的失敗,因爲他們醒悟了,反抗了,雖然失敗了,但自由的心一旦點燃就無法熄滅。

結合現在的教育, 也能夠從一些方面折射出當今教育考試製度與提倡素質教育的矛盾。有時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這個大環境下,必然要去適應這個大環境。從內心出發,我還是非常欣賞向基丁 先生這樣的老師,他的教學方式新穎、活躍,能讓每位學生從中受到啓發,是真正體現個性的教育。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這兩天看了一部電影《死亡詩社》,對自己觸動很大。這部電影1989年上映的,羅賓.威廉姆斯主演。

主要講述是一所升學率很高的高中,來了一位反傳統教學的文學老師--基丁,基丁帶學生們在校史摟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

1

尼爾是一個用功、有自己想法的一個陽光、溫和的大男孩。有主見、有組織能力,在同學當中有影響力。熱愛戲劇,這是他在學校裏的形象。

可他有一個控制慾很強的父親,一切都要聽他的。當聽到尼爾對他父親說:yes,sir.時,完全看不出這是兩父子的對話,而是上級對下級命令式說話的迴應。尼爾在他父親面前,是完全沒有自主性的,他父親以我犧牲了很多才將你送到這所學校爲理由,一定要按照他父親的思路去成長,去學習,按照他父親的意思就是:只要努力學習,考上哈弗,成爲一名醫生。停掉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

尼爾只不過是他父親的意志投射的一個肉身而已。   是他僱傭的一個僕人。

尼爾最終沒能抵擋住對戲劇的熱愛,成爲戲劇的主角,他的演出得到了每一個人的極大的讚揚,除了他的父親,在這件事上,讓我看到了一個魔鬼般的父親,讓尼爾本來想說出自己的感受的,可最終還是沒有說,我看第一遍的時候,搞不懂他爲什麼不說出自己的感受,看第二遍時,我終於明白了,在尼爾心裏,說什麼都沒用,反而是忤逆。最終,他選擇了死亡。

一個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掌控權的人活着有什麼意義呢?只不過是爲他父親而活。死亡,對尼爾來說,是解脫,是自由。

2

託德是一個膽小鬼,基丁老師讓他上臺朗誦他寫的詩,他其實是寫了的,但是他認爲他的想法沒有價值,不願意去。

當基丁老師強行將他拉上講臺,讓他表演野性的咆哮,他開始扭扭捏捏,不敢放開喊出來,在老師的刺激下,將潛意識的咆哮喊出來了,證明他也是有野性的,當基丁老師讓他描述牆上那個人物肖像時,從一開始不知道說什麼,在基丁老師的引導下,將內心的、潛意識的想法激發了出來,

基丁老師說:我認爲你內心的一些想法是很有價值的,我們要勇敢的站在世界的屋脊上表達自己的觀點。

託德在基丁老師的新的教育觀念下,開始慢慢打開自己,有了真正的自我,最後,不懼怕校長的威脅,毅然決然的站出來力挺基丁老師,這需要莫大的勇氣,託德做到了,讓我看了特別感動。

基丁老師給學生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用實際行動讓學生們學會思考,學會欣賞文字和語言,學生們受到啓發,在山洞裏成立了死亡詩社俱樂部,一個個學生開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努力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纔是生命本該有的面貌。

我們每一個人有一天都會停止呼吸、變得冰冷、死亡,在我們活着的有限時間裏,就要淋漓盡致的活出自己的樣子,而不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電影《死亡詩社》5篇影評

《死亡詩社》是一部值得探究的有哲學意味的電影。我爲大家帶來幾篇《死亡詩社》觀後感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爲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死亡詩社》觀後感一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DIM,抓住這天,正因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着,因此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着怎樣抓住這天,只是一向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盼。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着。正因夢想太沉重了。

爲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臺了。正因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臺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臺。基廷便讓他在臺上表演怎樣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爲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持續自己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裏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務必要持續自己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爲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取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杯具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最後突破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說:“哦,船長,我的船長。”

此刻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重的事情。

《死亡詩社》觀後感二

勇敢的死亡,不顧一切――《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實最後故事可以有兩個結局。叛徒說,大家救

不了老師,但可以救自己。這句話頗有邏輯性。然後那個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個影片的處理,這時候這個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樣,然後大家壓抑着心中的憤怒,做出

兩個眼睛要噴火的氣勢,攥緊了的拳頭又放下,好像渣滓洞裏對反動派一樣。這在電影裏叫調情緒,

然後當叛徒要離去的時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緒爆發,一個人衝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後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這時心裏一定舒坦。當然配以前後的鋪墊和音樂,風味更加獨特。

而第二個結局就是電影這般,安德森好幾次要衝起來,可是還是平復了,我用腳晃了一下鼠

標,大概還有3分鐘的樣子。然後基丁老師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這最後一個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來

,一個,又一個,音樂,結束。而且沒有像一般的美國片和美國廣告片一樣,在影片高潮之後再來一

小段。沒有,很乾脆的結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規蹈矩上,羅賓威廉斯演過好爸爸,好老師,他的臉好,表情多,跟金

凱瑞不是一個路線的,倒是那個自殺的孩子,方方的臉很像金凱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爲他脫了衣

服是跳到雪裏,然後父母發現他,他已經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後他活過來,喊一句 “美國夢萬歲

”之類的話,然後大團圓結尾。最後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們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師的錯,可是必定

自己的學生死了,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倒也難再輕鬆。

編劇不錯,攝影不錯,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還是有些悶,可能是文化詫異的原因

,那些詩讀起來讓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幾句怎麼可以讓那個白淨的小子橫刀奪愛。這點上我倒

覺得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過也可能是俺的俗氣。文學修養太差,梭羅的還湊合聽的懂,惠

特曼,雪萊就有點雲裏霧裏了。

影片的結尾有些像《聞香識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國人民終於認識到忠於自己的靈魂是多麼

可貴,他們發揚1776年美利堅建國所秉承的執着精神。藐視權貴。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可所不同的

是,《聞》中,將軍的話最終打動了董事會,這也是正義的勝利,而《死亡詩社》中,這些學生站起

來的代價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很清楚的,而這跟電影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其實大抵半個小時之後我就有偏見,因爲如果一個片子前半個小時很悶,結局即使激

動人心都很難說服我認爲這是個好片子。前面提到的《聞香識女人》還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贖》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過,估計這個觀點的確是太過偏激,《悲情城市》因爲畫面太

糊,我看了幾分鐘就刪了,可我決不敢說這是個濫片。不過同類的片子《你那邊幾點》我卻很喜歡。

《死亡詩社》觀後感三

生命是什麼?在影片《死亡詩社》中,生命是詩,生命是音符,是戲劇中最華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是一個人所應具有的全部自信與獨立它引導着你,鼓舞着你,激勵着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氣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華與高貴信仰。

《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裏。這所升學率不錯的重點學校,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及良好的聲譽。學院的校旨是所謂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可當學生祕上房門,這四大支柱卻變成了:虛僞,恐怖,頹廢與污穢。同時,學生們還爲它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獄。影片開場的一組鏡頭就以沉鬱的影像表現了這一“地獄”對學生強大的威攝力與禁錮力,它就像一部毫無熱度與感情色彩的機器,將每一名學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產品。可是這一切,卻因爲基廷這個異類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

基廷老師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他彬彬有禮地微笑着,就像一個性格溫吞隨和的中年男子,這副具有欺騙性的外表不僅與他後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色調,也爲他成爲世俗社會犧牲品這一悲哀結局塗抹上了一層濃烈的生命質感。基廷老師的第一堂課,以輕快哼唱的小曲帶領學生們遠離井然有序的教室,表面上離經叛道,卻直指生命。他讓學生們停下浮躁的腳步,去面對那一張張年代久遠的發黃照片,去聆聽“卡匹迪恩”這句靜默的忠告,去感悟時光的短暫和生命的消亡。

基廷的課總是充滿意外和激情,他告訴學生,如果拜倫和莎士比亞被僵化的理論所遮蔽,那麼就把這些理論從教科書裏毫不猶豫地撕掉他告訴學生,如果站在講臺上可以使我們換一種視角看世界,那麼不妨發出自己的聲音。他甚至將課堂搬到操場上,讓學生在他面前排隊行走,從走路的姿勢分析他們的個性和心態。他讓學生們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勵自己的詩歌,告訴他們,在理性的現實之下,隱藏着一個夢幻、浪漫的世界,等待着我們去感知。他摒棄了刻板與教條,不用教鞭和體罰,卻以詩歌、音樂、運動、以深厚的學識和熱誠的心靈,在無拘無束的分享中去開啓一顆顆懵懂的心靈。他不僅僅是學生們的導師,更是激勵他們成長的精神之父。在基廷的感召下,年輕的心在呼喚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氣風發的青春歲月裏,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悅和自由的照耀。而“卡匹迪恩”這個古老的詩句,也像一個神祕的咒語,將學生們引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地,並且擁有了與世俗抗衡的力量與勇氣。於是,他們成立了死亡詩社,查理開始施展他惡作劇的才能諾克斯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的愛情尼爾第一次違背父親的意願,去實現自己的演員夢,就連一向膽小的託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誦自己的詩歌。基廷就像一個船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明白生命就應該如野馬般在原野上肆意馳騁,如羣鳥般在天空中展翅飛翔。

除了基廷,影片對孩子們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雖然人物衆多,但個性卻處理的十分鮮明。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尼爾,古靈精怪,膽大妄爲的查理,墜入愛河無力自拔的諾克斯,內向羞怯的託德,愛打小報告的卡梅隆,熱衷於設計天線,製造電臺的米克斯和皮茨。如果說基廷的角色給了影片一個重心和支點的話,那麼這羣性格各異的青年學生就爲影片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尼爾無疑是這羣男孩中最爲優秀的一個,也是導演彼得•偉爾刻畫的最爲用力的角色。他英俊,善良,開朗,成績優異又多才多藝。在父親面前他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兒子,在同伴們中間他詩認的領袖。他第一個領會了基廷的話語,也是他精神振奮地率先重組“死亡詩社”,在激情與夢想的鼓舞下,他在《仲夏夜之夢》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座標。面對來自父親的強大壓力,倔強的尼爾還是站上了夢寐以求的舞臺,他把精靈演繹的惟妙惟肖,光芒四射。然而當帷幕落下,簇擁着歡呼與掌聲的他,也爲夢想付出高昂的代價。聲色俱厲的父親對兒子所思所想並不關心,在自我選擇與家庭制約的尖銳矛盾中,他既不想成爲父親期望的那個人,也無力成爲真正的自己。於是在那個飛雪的寒夜,尼爾戴着精靈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之後,決絕地將年輕的生命終結在夢想的祭臺。

一部關於詩歌的電影,自然少不了表現詩給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影片最生動的一個場景就是“死亡詩社”的社員們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個夜晚。鏡頭迷幻而空靈,學生們穿着黑色風衣,穿行於迷霧森林中,像是一羣遊蕩於夜色中的精靈,又像一羣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們講故事,演奏音樂,朗誦詩歌……一張張手電光裏晃動的面孔,呈現出一種詩境的純真和無邪。

濃烈的生命質感和靈魂光華,讓《死亡詩社》在上映的當年榮獲了奧斯卡、金球、英國學院、法國愷撒等多項大獎。作爲一部以劇情取勝的電影,《死亡詩社》對電影音樂的運用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又言簡意賅。曾爲《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格醫生》奉獻過經典樂章的配樂大師莫里斯•雅爾譜寫的配樂充分顯示出他出色的創作才華。時而恬靜憂鬱、時而激越奔放、時而清澈悠揚的旋律和流動的畫面情景交融地演繹出青春的飛揚與激情,理想的美好與迷茫影片最爲動人的一段旋律梳穿劇情發展始終的主題曲,它大多出現於託德的段落,並追隨着他的情緒變化。當託德終於勇敢地跳上講臺,朗讀自己的詩歌時,音樂中融入了《歡樂頌》的旋律,而當託德得知尼爾的死訊,一個人在雪地上哭泣奔跑時,音樂又重新陷入低迴,淒涼而無力。影片結尾,當基廷帶着行李準備離開時,主旋律又最後一次響起,先是一隻鍵盤靜靜地敲擊,託德在遲疑,而當他終於鼓起勇氣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風琴與絃樂突然鼓擊出明亮有力的節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內心深入壓抑已久的所有情感與希望都在這一瞬間噴薄而出。一雙雙匯聚了敬意與感激的目光,所有了然於心的情懷與熱望,在這一刻與音樂交織在了一起,不斷升騰,不斷沉澱,彷佛眩目而跳躍的火焰,在每一個人的心底傳承,深沉而熾烈。

《死亡詩社》觀後感四

《死亡詩社》:這一刻,我開始懂得自己

原本想從網上直接拷貝一些文章來推薦這部電影給大家,但後面想想還是自己寫點什麼,當是我對於這部電影和導演的敬意。

《死亡詩社》(deadpoetssociety)

有人說我們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從國小、中學到大學關心的只是一味地讀好書、作個大人看來引以爲豪的孩子,考出優異的成績,以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後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再在以後等我們有了孩子,也要這樣循環往復地教導培養下一代,讀好書、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個問題開始終日縈繞在我思緒中:生活的好處是什麼?不想從哲學問題去思考這問題,那是學者的工作。對於普通的我來說,一向一向以來,我只是認爲生活只是順着時刻一分一秒地過着,就像小溪的清水至上而下流暢般自然,沒有爲什麼是從高到低的疑問,也沒有爲什麼要有小溪和溪水的問題。“就這樣”便是我的答案!

看了《死亡詩社》後,我懂得了好處存在的價值。生活只是我們的一個舞臺,它本身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舞臺上選取並出演什麼樣的主角和資料:戲劇、詩歌、杯具、話劇、啞劇、歌劇……,什麼都能夠,哪怕亂七八糟,渾渾噩噩都能夠,但原則是:你自己選取的並樂意用一生去發奮追求。

我步入叢林,

正因我期望生活得有好處。

我期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句,也是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我想之因此選取它,是爲了告誡,提示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夢想、激情、血性和職責。

好像《麥田的守望者》中有這麼一句:當年輕時,能夠爲崇高的理想而選取光榮的死,當年長時,能夠爲崇高的理想而選取卑賤的活。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守望者,守望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理想,以防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墜落和被自己遺忘。在平庸的活着和無悔的死去這兩者之間,我義無返顧地選取後者。正因“人因夢想而偉大”。

從這部電影裏面能夠挖掘出許許多多的人性的東西,比如順從問題,表達問題,信念問題,好處問題。我沒有辦法一一說了。但是挺喜愛惠特曼的另一詩句:站在世界的屋頂,喊出我們野性的咆哮!如果猜的沒錯,張艾嘉的《我站在世界的屋頂》應是啓發於此。

期望你能看看這部電影,堅信它能改變點我們什麼!

《死亡詩社》觀後感五

昨日看《死亡詩社》又被感動了。

在我想着“他不會要自殺吧,就應是不會自殺的”的時候,他已經死了,沒有死亡的鏡頭,只有一把冒煙的。一開始我以爲他拿出的是筆,是想寫點東西的,正因他無法向他父親說的話,或許能夠寫出來。他自殺是正因他父親不讓他去做演員,不知道他的感受,而實際上他從來沒有像父親表達過自己的感受,正因從來沒有表達過,正因從來都是遵從着父親的意思,因此越來越無法開口,這隔膜越來越無法打破。以至於父親在問他想說什麼的時候,他最後還是隻說了一句nothing。

然後這天我又在讀者上看到馮驥才的一篇文章叫《父子應是忘年交》,有些諷刺。感覺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膜還是很大的,其實父子,母子之間的關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將雙方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放在朋友的位置上。父母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而子女也不好把父母當作是隻受你,限制你活動與養你的人,而是能夠尋求意見與分享感受的朋友。

由於學生的死,Keating先生要被辭退了,學校讓學生們在有關Keating誤導學生的文件上簽字證明,在父母和校長面前,在退學的壓力下,學生們都被迫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奴安達正因始終否認而被退學。那時我才發現,原來那些圍坐在篝火旁朗誦詩篇的充滿激情的孩子們其實是那麼的弱小無助與無力。然而最後在基廷先生離開的時候,在校長的課堂上,學生們還是站上了自己的桌子,向他們的船長致敬,Oh,captain,mycaptain!

其實最感動人的東西但是是在無法撼動的壓迫下,在無力改變的事實下,仍存的堅持,仍存的反抗,這是人類驕傲的執念,正因人不是隻爲結果而奮鬥的。如果要說結果,那麼百年之後皆歸塵土,分不出你我,然而奮鬥自有它的好處,人自有他的夢想,珍愛生命,不是妄圖長生而懼怕死亡,珍愛生命,是正因生命使你能夠做你想做的事,因此Carpediem。Seizetheday,boys。Makeyourlivesextraordinary。看《waterbrain》也是這樣,小孩們的小打小鬧,嬉戲玩耍最終是被某個強大黑暗的“天”與機器給鎮壓下來了,但最後,鼻涕小男孩還是不顧一切的朝着美麗的夕陽投出了一枚紙飛機,即使最終紙飛機只是在熾烈的陽光下灰飛湮滅。因此鼻涕小男孩並沒有期望得到什麼,他只是藉此來傳達“我在反抗”的態度而已。

什麼是人類精神?是愛?對,當然是,但絕不僅僅僅是愛,正因人類不是上帝創造的天使,而是在大自然中無情的選取淘汰中進化而來。人類有一種東西叫做夢想,人類有一種東西叫做無畏,人類有一種東西叫做執着。

在《白鯨》中的瑤船長帶領着船員在海上日復一日的尋找白鯨莫比迪克,渴望戰鬥的信念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漫長枯燥的航行也毫不在意,以至於最後即使犧牲所有船員,犧牲整艘船也要將莫比迪克拉向死亡,與其同歸於盡。

與逆境不屈抗爭,以無畏的氣勢應對敵人。Ohtostruggleagainstgreatodds。Tomeetenemiesundaunted。

自始以來,人類就沒有停止過抗爭,在天地之間,在茫茫宇宙中,人類或許是渺小的,然而任何強大的勢力也不曾叫人類低下他高傲的頭顱,人類從不被征服,從不甘於奴役,這是人類的精神。

哦,船長!我的船長!——《死亡詩社》觀後感

一間帶着古典氣息的教室裏,基廷老師蹲在地上,一羣學生把他圍在中間。他望着學生們發亮的眼睛說:

“我們讀詩作詩,並不是因爲好玩。我們讀詩寫詩,是因爲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雖然學習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都是高尚的人生目標,也是人類存活發展之必需。但追求詩與美、浪漫與愛情卻是我們活着的意義。”

這是一部經典影片中的一段鏡頭,《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在中國90年代就公映了,我居然一直沒有看過。昨天一看之下,竟然激動得淚水滂沱,實在是相見恨晚。

每個人年輕的時候,應該遇見一位這樣的老師。但是,絕大多數人像我一樣,從未有此福份遇見。

基廷老師是教授古典文學的老師,他熱愛文學,充滿激情,富於情感,又有獨立思想。

他所任教的威爾頓預備學院是一所美國頂級大學的預科學校,升學率很高。基廷老師來到學校的第一天,正值威爾頓學校開學典禮暨建校100週年華誕。校長驕傲地回顧學校百年來堅持的四大信條: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宣稱正是堅持這些信念才造就了學校的輝煌。

廷基老師當年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他深知學校注重升學率導致氛圍沉悶壓抑,被學生私底下稱爲“地獄學校”。基廷老師的教育理念迥異於學校傳統的教育理念,他希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的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生活的熱情,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他的課堂上,他儘量打破常規,給學生獨特的體驗和啓示。

比如他的第一堂課,學生們坐在教室裏,等待着又一堂課的開始。他們以爲這會是一課與以往沒有任何不同的課。但很快基廷老師將告訴他們,他們錯了。他吹着《揚基進行曲》的口哨走進教室,學生詫異地看着他。他繼續悠閒地穿過教室,走向後門,然後若無其事地回頭對學生說:come on!

學生面面相覷,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只好拿着書本跟着他走出教室,來到走廊的展櫃前,展櫃中有很多建校以來優秀學生的合影。

基廷說:"仔細看着這些前輩的臉,照片中的他們和你們一樣,剪着相同的髮型,青春洋溢。他們和你們一樣,覺得自己所向披靡,世界盡在手中,他們相信自己註定要成就大業。他們的眼中也像你們一樣充滿着希望。難道他們曾經蹉跎了歲月,浪費了才華,等到垂垂老矣一事無成時纔想奮鬥嗎?這些男孩們現在已經成了水仙花的肥料。但如果你們仔細傾聽,就可以聽到他們輕聲道出的經驗之談——"

基廷老師讓孩子們湊近照片,仔細傾聽,孩子們完全被他吸引住,照他所說的去做。而他在孩子們中間輕聲地,緩慢而清晰地傳達着他想讓孩子們領悟的東西:seize the day ,seiz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 (把握當下,活出卓越人生!)

這就是他的第一堂課。孩子們感受到獨特的,深刻的震撼。有的學生回去在筆記本上寫下“把握今天”的箴言。

他教授的是古典文學。而他的第一次正式課就是教孩子們撕書。撕去所謂文學評論大咖們對詩歌作出的可笑的評判。孩子們在驚疑當中撕去書頁,這是他們頭一次領略顛覆式的教育。而基廷老師一步跳上講臺的講桌,站在上面繼續告訴大家,不要迷信權威,詩歌要自己去品,要嘗試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得到屬於自己的觀點。學生們也一個一個試着站上講臺的講桌,體驗這個從來體驗過的視角。

而他最震撼我的,是開頭的那一段話。是的,賦予我們生命意義的,不是那些商業、工程等領域的偉大事業,而是作爲人類,我們對美,對愛的追求。

基廷老師熱愛教育,他本身接受的是傳統教育,對這個教育模式他有很多反思。他認爲現代社會只注重人的理性思維的發展,而忽略了人在感性層面的成長。同時,他認爲每個人要活出自己的獨特個性,發揮自己的獨特天賦,追尋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他的這些觀點打破了學校沉悶的教育氛圍,讓學生們從內心換髮出了激情和活力。他引用惠特曼爲悼念林肯所寫的詩句“哦,船長,我的船長!”,讓學生可以這樣稱呼他。

林肯是死於維護美國統一和廢奴鬥爭,惠特曼在這首詩中,把美國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總統比作船長,把國家統一和廢奴鬥爭比作一段艱險的航程。顯然在基廷老師的心中,他很清楚,做自己,堅持真理,是一場艱難的戰爭。他願以林肯爲人生楷模。

當一個人真的獨立思考,堅持自己的觀點時,必然會與傳統的,已有的陳規發生衝突。

事實也確實如此,有一個學生因爲當演員的夢想與父親發生衝突,這個孩子原本一直很順服於家長,在基廷老師的影響下,他發現自己熱愛的原來是演藝事業。他開始爲此與父親抗爭,但敵不過父親的鐵面權威,最終被鎮壓下去。他父親認爲是基廷老師誤導了他的兒子,他爲兒子辦理轉學,強迫他走成爲一名醫生的道路。

這個男孩絕望了,終於在一個深夜,用他父親的手槍,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男孩的父親把狀告到學校,認爲這件事情一定與基廷老師有關。基廷老師被校方調查,學生一個一個被叫去受審。他的一名學生爲了表達對他的支持,不肯在舉報他的材料上簽字,被開除。另外的學生在校方和父母的雙重壓力下,被迫集體簽名。

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是,基廷老師離開學校前,去教室拿私人物品。校長正在代替他上課。學生們見到基廷老師心潮涌動,他們爲自己被迫在基廷老師的罪狀上簽名深感內疚。

就在他要離開教室之際,學生們紛紛站上自己的課桌,呼喚着他的名字:O Captain ! My Captain!(噢,船長!我的船長!)學生們不顧校長警告,以這樣的方式告訴他,他們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認爲正確的東西。

這一幕在楊基進行曲的襯托下,讓人心潮起伏,激動萬分。很多人說看這部電影很多遍,就是爲了重看這一震撼人心的一幕。堅持自己的主張,自己的立場,正如基廷老師所說,這是一次戰役,一場戰爭,受傷的可能是你們的內心和靈魂,但必須一戰!

這部影片不僅表達新的教育理念,也展現這種教育理念在現實當中的受挫,甚至失敗——在抗爭的過程中,有學生付出生命的代價,有學生被除名,基廷老師被開除,前途未卜。

但是,最後這一幕,學生們在校長的制止聲中勇敢地站上課桌,告訴老師,也告訴每一位觀衆,這不是最後的結局。帶着人性的光芒的東西,永遠不會泯滅,它會留存在人的心裏,它會繼承和發揚下去,激勵更多的人,把握當下,活出自己,活出卓越人生!

基廷老師少年時就讀威爾頓學校時,就參加過“死亡詩社”,這一段經歷被學生查獲,並在私下裏重建了“死亡詩社”。這也成了這部影片的名字。

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誤解,實際,它的含義是“向死而生”。在“死亡詩社”每次集會前,都要誦讀一段頌詞,它是引自梭羅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活得隨意

我想活得深刻,吸取生命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我在彌留之際

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

——梭羅

從這段頌詞,我們不難獲知詩社的宗旨與追求。

人在少年時,最需指引。而基廷老師,是在這個年齡段,生活投給他們的一束明媚的陽光,照亮了他們的心靈。

雖然他們的人生其實已經被父母設定好,在貴族學校裏好好讀書,考入美國一流的大學,將來成爲成爲銀行家,法官,金融家,成爲上流社會的一員。相比這樣一條坦途,他們選擇了更加艱難的道路,但是,他們因此而真正活過。

那些在校長的警告和威脅當中,毅然站上課桌的孩子,已然在心中打造了自己的航船。他們將成爲這艘航船的勇敢的船長,在未來的生活中乘風破浪,堅定地駛向自己的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