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鬥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9W

意思是:同“鷸蚌相持”。

鷸蚌相鬥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鷸蚌相鬥

成語發音:yù bàng xiāng dòu

成語解釋:同“鷸蚌相持”。

成語出處: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要之蠻觸相爭,原無關於輕重,鷸蚌相鬥,要自互有損傷。”

成語繁體:鷸蜯相鬥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 鷸蚌相危  鷸蚌相爭 查看更多鷸蚌相鬥的近義詞>>



鷸蚌相爭什麼意思 簡略 30字以內。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爲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鷸蚌相爭的意思及故事

【成語】:

鷸蚌相爭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釋】: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舉例造句】:

爲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成語典故】: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着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爲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

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

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

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鷸蚌相爭是什麼意思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譯文:一隻河蚌張開蚌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蚌也脫不了身,不能回河裏去了。河蚌和鷸鳥就爭吵起來。鷸鳥甕聲甕氣地說:“一天、兩天不下雨,沒有了水,回不了河,你總是要死的!”河蚌也甕聲甕氣地說:“假如我不放你,一天、兩天之後,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別想活,總要餓死!”河蚌和鷸鳥吵個不停,誰也不讓誰。這時,恰好有個打魚的人從那裏走過,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去了。現在用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解釋:

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

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箝:夾住。

曝:曬太陽。

漁者:捕魚人。

禽:同“擒”,捉獲。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就是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