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大約始於什麼朝代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4W

周朝。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節大約始於什麼朝代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奴隸制國家。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0年。

周朝分爲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周成王時營建(或曰遷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陽),並在此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

其後周穆王又築宮南鄭,其後周懿王又遷都犬丘(今陝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爲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爲兩週。

其中東周以“三家分晉”爲節點,又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華夏族羣的自我認同和命名,始於春秋“諸夏”。“諸夏”之名有西周淵源,周王室嘗自稱“夏”,“諸夏”即分享周室禮儀與榮譽之諸國。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跨氏族的族羣觀念。在滅商之前,周部落因爲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冊封爲西伯(意即西部諸侯之長),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爲氏,周人嗣其姓”,周朝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則爲“天下共主”。周王朝繼承了夏商兩代,是古代奴隸制度社會的鼎盛王朝。

周國興盛於周文王昌作首領的時候,在他的統治使周國勢力強盛,文王死,次子姬發即位,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豐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並稱豐鎬城。姬發率兵會盟軍於孟津(今河南孟津),公元前11世紀,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與商朝十七萬軍隊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汲縣)。周軍大勝,紂王於鹿臺身背珠寶玉器自焚。商朝亡,因爲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爲朝代名,周朝立。

姜太公在周人的滅商事業裏作用巨大,他族姓爲姜,出自羌人中的呂氏部族。

清明節起源於什麼時期?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餘百年的歷史。清明節,是我們民族的掃墓節,早在戰國時期,掃墓就很盛行,到秦漢時代,墓祭已經成爲不可缺少的活動,唐玄宗時期,正式將清明定爲五禮之一。

清明時節,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時間大體在四月五日前後,也就是農曆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爲24節氣,以這種曆法來安排播種、收成。清明便是24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15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由此可知,清明本爲農曆節氣名稱,後來因爲加了寒食禁火及掃墓的習俗,才形成後來的清明節。本來,寒食節與清明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105天,約在清明前後,在唐朝時,纔將兩節合二爲一。

清明節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通常說,中國傳統節日起源於漢代。因爲,春節、元宵節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主要傳統節日在漢代定型。

其中春節,最早源於先秦時期.。

在中國大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呂氏春秋《季冬記》中有記載,當時被稱作“逐除”,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鬼,祈福來年。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應該說,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大部分節日已經開始初露端倪。

中國古代的這些傳統節日,大多和節氣有關。戰國時期,二十四節氣基本齊備。節氣爲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

原始崇拜、迷信禁忌、神話傳奇故事、娛樂禮儀等爲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豐富了這些節日的內涵。

清明節始於哪?朝代

清明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爲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爲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爲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爲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爲“介休”,意爲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爲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爲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

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

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爲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