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在哪裏

來源:趣味百科館 7.54K

秦嶺在哪裏的答案是:陝西省。

秦嶺,分爲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爲界,西止於嘉陵江。廣義的秦嶺,西起崑崙,中經隴南、陝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由於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爲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冬天,秦嶺阻擋寒潮往南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溼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乾旱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

秦嶺被尊爲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峯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爲陝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陝南地區的界山。

地質特點

秦嶺北坡是一條極大的斷層,秦嶺循着斷層上升,而渭河谷地則循斷層下降。站在西安一帶平原上遠望秦嶺山脈,山嶺自西向東排列十分整齊,崖陡壁峭,巍然突起,成爲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而秦嶺山脈到了河南省西部的南陽一帶突然中斷,再向東又出現於湖北、河南與安徽三省邊界,這就是桐柏山和大別山。

這些山地海拔僅1000—1500米左右,走向略呈西北—東南方向。到了湖北省的廣濟北面,走向略呈西南—東北向,山勢更低,一般爲海拔200—300米左右的低矮丘陵,如張八嶺等。這些丘陵和桐柏山、大別山連起來構成了一條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脈,因爲都在淮河以南,故總稱爲準陽山脈。

地質構成

在地質構造上,秦嶺是一個掀升的地塊,北麓爲一條大斷層崖,形勢極爲雄偉;山脈主脊偏於北側,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通稱秦嶺“七十二峪”;南坡長而和緩,有許多條近於東西向的山嶺和山間盆地。

地質形成

秦嶺山地是古老的褶皺斷層山地,秦嶺北部早在4億年前就已上升爲陸地,遭受剝蝕;秦嶺南部卻淹於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代時期的沉積。在距今3.75億年的加里東運動中,秦嶺南部隆起,露出海面。

2.3億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運動時,秦嶺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疊紀時,因距今1.95億年的印支運動的影響,秦嶺與海完全隔絕,雄偉的身姿基本成型。進入中生代以後,秦嶺林區以剝蝕爲主,是周圍低窪地區的供給地。距今約8千萬年的燕山運動使秦嶺在形成以斷塊活動爲主的南北褶皺帶構造格架後,秦嶺又在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強烈改造下,經大幅度的塊斷式垂直升降運動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秦嶺的格局。

秦嶺的演變,在中生代以前和以後的變化非常大。中生代三疊紀時期,中秦嶺和南秦嶺地區形成了褶皺山隆起帶,成爲一個廣闊的侵蝕地區;以南和巴山地帶,是一個廣闊的沉降地區;北秦嶺(包括渭河斷陷谷地)是介於中、南秦嶺剝蝕地區與鄂爾多斯沉積區之間的過渡地區。當時,南秦嶺的河流往南流入巴山四川海相盆地,中秦嶺的河流往北流入鄂爾多斯內陸盆地。

秦嶺在哪裏

侏羅紀時期,秦嶺地帶,包括北秦嶺、中秦嶺和南秦嶺,成爲具有差異震盪運動的古老準平原,並形成了鳳縣、商州區、勉縣和紫陽等許多侏羅紀含煤盆地。秦嶺兩側廣闊的沉降、沉積地區在逐步收縮,分別向南向北後退;

而秦嶺地帶隆起剝蝕地區卻在逐漸擴大。從地貌上看,起伏突出變爲平緩,而流域盆地增多且規模變小,分佈分散,因而形成了許多侏羅紀的含煤盆地。而兩側河流仍流向陝北和四川盆地中。

燕山運動時期,秦嶺地帶進一步隆起,並伴有岩漿運動。由於秦嶺巴山的隆起,南坡河流向四川盆地移動。由於岩漿活動和差異隆起,絕大多數內陸小型含煤盆地逐漸沉降得越來越低,河流侵蝕更爲強烈。因此在秦巴山區兩側的內陸盆地中沉積的白堊系地層的底部和秦嶺山地中的盆地裏,形成了大量的礫岩。

新生代早第三紀,由於構造運動和緩,因而在這個廣泛的均夷作用時期,山地又一次逐漸剝蝕成準平原。在秦嶺地區廣闊的準平原上分散着許多小盆地,其面積逐漸擴大。在這一時期,除了如徽縣和商州區這種已經擴大了的中生代盆地外,還發育瞭如商洛和安康盆地等新盆地。秦嶺地區的古老河流自然流入了這些分散的盆地。

其時,漢江可能已經大體上發育成現今的形態。漢江的源頭當時可能向西穿過嘉陵江,而現今的嘉陵江河源可能就是那時期漢江的源頭。因此,漢江可能是秦嶺山區早第三紀準平原上早已形成的古老大河。

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過渡時期,通過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秦嶺又進行了隆升。這次隆升開始分裂成許多傾斜的斷塊,並在以前沉積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斷塊盆地,如徽縣盆地、洛南盆地、商州區盆地和安康盆地,以及在其它區形成的盆地,如漢中盆地。渭河斷陷谷地以深斷裂與秦嶺帶分開。

秦嶺大小斷塊的形成,分割了早第三紀的準平原,形成了最高一級的夷平面——海拔2300—3500米的太白山跑馬樑面;其次一級的海拔2600—2900米,以終南斷塊和佛坪斷塊嶺脊爲代表,包括玉皇山、首陽山、終南山、興隆嶺、草鏈嶺的夷平面和海拔1600—2200米,以華山、蟒嶺、流嶺、馬道嶺、柴關嶺爲代表的共三個夷平面。而通過三趾馬和在藍田公王嶺地層中發現的大量南方來的動物羣的遺蹟可以推斷當時秦嶺的海拔不會超過1000米,從而證明三個夷平面如此大的高程是在第四紀時期中逐步形成的。

在分水脊以南的大多數河流都向南流入漢江,而黑河由於水量豐富,足以抗衡秦嶺和緩的擡升運動,所以繼續向北流入渭河斷陷盆地。

到了晚第三紀和早更新世時期,秦嶺又發生強烈的垂直升降運動。進入中更新世時期,秦嶺山地的上升運動以區域性間歇式擡升爲主。以後隨着地殼的寧靜和上升的交替,逐步形成了第三、第二和第一級階地。秦嶺山地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貌特點

秦嶺由東向西逐漸升高,陝西境內嶺脊海拔約2000米,高峯都在2000-3000米,如華山主峯海拔爲2400米,太白山主峯爲3771.2米,高出漢水及渭河河谷超過3000米之多。秦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峽谷,南坡山麓緩長,坡勢較緩、但是因河流多爲橫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峽谷。秦嶺山脈入隴南境內後,其走向爲西北-東南,主脈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叢山之間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