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是指哪一日

來源:趣味百科館 1.76W

10月13日。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是由聯合國大會1989年定於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200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改爲每年10月13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

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威脅人類的生存。聯合國於1987年12月11日確定20世紀90年代爲“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所謂“減輕自然災害”,一般是指減輕由潛在的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對社會及環境影響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公衆的社會和經濟結構在災害中受到的破壞得以減輕到最低程度。

國際減災十年是由原美國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雷斯博士於1984年7月在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上提出的。此後這—計劃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聯合國分別在1987年12月11日通過的第42屆聯大169號決議、1988年12月20日通過的第43屆聯大203號決議,以及經濟及社會理事會1989年的99號決議中,都對開展國際減災十年的活動作了具體安排。

1989年12月,第44屆聯大透過了經社理事會關於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報告,決定從1990年至1999年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規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爲“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是指哪一日

1、人口迅速增多,並向都市高度集中,而城市多是依山傍水,是易受災害侵襲的地方。進入21世紀,我國城市已超過650個,而且以每年平均增長6.6%的速度增加。全國約有20%以上的城鎮分佈在自然災害易發地帶,城市災害風險不斷增加。

2、隨着經濟發展,資產的積累,日益擴展的經濟開發集中於易受災害侵襲地區,導致災害事件中財產損失率的增大。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損失以幾何級數速度增加,而人員傷亡則比較少。但不發達國家對抗災害能力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很大。

3、由於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增加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機率、頻度和危害程度,如我國酸雨已覆蓋1/4國土面積,森林分佈不均勻,覆蓋率低的地區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等。有些災害是由人類不合理的活動觸發引起的,但也必須有特定的自然條件,如地表物質結構比較鬆散的地方容易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也把這些類型的災害放到自然災害中研究。

4、大批高技術、高科技設備、高層建築物的涌現,大量的不安全建築、脆弱的設施和易損的生命線工程的增加,如送變電工程、輸油管、煤氣管、鐵路(特別是高鐵)、高速公路、飛機,化學藥品、易燃品、危險物品等,使得社會上大量設施設備的易損率增高,災損風險不斷飆升。

5、隨着人員交往和經濟聯繫範圍的不斷擴大,使得自然災害更具牽連性,包括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間接損失遠遠超過直接損失。如日本阪神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造成的間接損失約佔日本總產值的1/10。柳州市1996年8月與災前6月相比較,產值、銷售額、稅利增加值多項指標下降幅度超過20%。2006年臺灣地震引發全球芯片價格瘋漲等。

6、由於天體運動的同期性變化等原因,全球環境變化趨勢正進入一個新的多變時期,加上人類活動的干擾,如溫室效應等,使天地之間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失調,氣候因素急劇變化,致使自然災害增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