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侵略鬥爭的意義

來源:趣味百科館 6.84K

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愛國主義精神,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完全的殖民地。

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瓜分中國的政策。

反侵略鬥爭的意義

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爲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如: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注意瞭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曆史地理,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救亡圖存思想日益高漲等。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即奮起抵抗。

1841年5月, 英軍在廣州郊區三元里一帶的淫掠暴行, 激起當地鄉民的義憤,“不呼而集者數萬人” ,與英軍展開激烈戰鬥。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是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鬥爭, 顯顯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和敢於鬥爭的英雄氣概。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義和團及部分清軍與之展開殊死戰鬥。

6月,英國海軍中將西摩指揮的八國聯軍2000多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在廊坊遭到義和團的阻擊。撤到楊村又遭到當地義和團和清軍的圍攻,死傷近300人。義和團和清軍一起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 紫竹林租界等地與八國聯軍拼死廛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