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故事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9W

從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對面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他們一家人要出去,就只能圍着大山繞道而行。有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說道:明天開始,我們上山搬石頭,把山移平,這樣我們出去再也不用這麼累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簡介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簡介: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衆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握着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拓展資料:《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選自《列子·湯問》,作者是春秋戰國的列禦寇。

《愚公移山》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爲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又何必擔心挖不平呢?”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作閉幕詞時引用該典故,對其重新詮釋,賦予嶄新的時代涵義,成爲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不懈奮鬥精神的寫照。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 第2張

上古時候,北山有個老頭愚公,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他覺得這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家的出路,出入很不方便。

愚公九十歲的時候,把子孫們叫到面前,同大家商量,想把這兩座大山移走。子孫們聽了,都同意他的想法。一家人不管老小都去挖山,挖下的土和石頭,用擔子挑到渤海灣去倒。這兩座山在上黨南部黃河附近,從這裏到渤海灣去,來往一趟要走半年,因此往往是穿着棉衣去,換上單衣回來。他們一家這樣不停地幹,感動了沿途許多人。

愚公有決心,有恆心,移山意志不變,帶領全家老少,日夜搬山不止。他這種行動,不但感動了大地上的男女老幼,而且也感動了上帝。上帝派了誇娥氏的兩個兒子幫助愚公移山。

他們把一座山背到朔東,一座山背到雍南。
一.創作背景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爲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
二.作品鑑賞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裏行間表達了崇尚虛靜思想,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對《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註解:故事象徵了道的永恆性。《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啓發。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 第3張

故事簡介: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這兩座山從山下到山頂,有一萬多丈高。

繞着山走一圈,有七百里,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岸。與兩座山正對着的北山腳下住着一戶人家,當家的是一位快九十歲的老人。老人很善良,但脾氣倔犟,只要他認準了的事,哪怕別人說不可能,他也會固執地做下去。人們認爲他過於認死理,也就是“愚”所以都叫他“愚公”。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把他家門前的風景全部擋住了,而且家人出門辦事也沒有一條道路可以直通外面,必須先繞着大山走一大圈,非常不方便。

於是,有一天,他把家人都叫到跟前來,對他們說:“門前那兩座山,我厭惡它們已經很久了!它們擋在那裏,每次我們出門辦事,總要兜個大圈子,實在很不方便。我想把它們搬走。”家人都覺得老人的話很有道理,但他的妻子提出疑問:“憑您的力量,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挖平呢?況且,山上的土石又放到哪裏去呢?”愚公想了想,說:“我們把它們移到渤海去。

”聽他這麼說,妻子不再說話。於是,愚公帶領大家即刻動手,挖土的挖土,運泥的運泥,幹得熱火朝天。離愚公家不遠處有一戶人家,丈夫死得早,寡居的妻子和她剛剛七八歲的小兒子生活在一起。

小孩看愚公家的人幹得這樣津津有味,也蹦蹦跳跳跑來幫忙。從兩座大山到東方的渤海,路途遙遠,等他們車拉筐擡,把泥土運到渤海再返回來,半年的時間就過去了。但是,他們一家人並不認爲這會妨礙他們移山的計劃,仍是日夜不停地挖掘、搬運土石,周而復始,鍥而不捨。

太行山和王屋山下有一條河,河水沿着山腳蜿蜒流出,在大山的拐彎處河道變寬,拐個彎匯入另一條河。這兩條河的交匯處有一片三角洲,土地肥沃,水草豐美。三角洲上也住着一位老人。這個老人喜歡動腦子,凡事都會認真權衡利弊,再做出選擇。

大家都認爲他很聰明,所以叫他“智叟”。愚公帶領家人移山的事情被智叟知道了,智叟覺得愚公真是愚不可及。他拄着柺杖,步行了好長一段路,來到愚公和家人勞作的地方,說:“老頭,你先歇口氣。我來問你,你這是幹什麼呀?”“我想把這兩座大山搬走。

”愚公頭也不擡地回答。“唉,你真是太不聰明瞭!我問你,你覺得是移走兩座大山容易,還是搬家容易呢?”“當然是搬家省力。”愚公回答。“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你移山不就是因爲山擋路了嗎?你搬到山外邊去,它們不就擋不住你的路了嗎?”“問題是我不想搬家!”“唉,”見愚公這麼倔,智叟嘆了口氣,“果然是個愚公,真是名不虛傳啊!”但他還想最後勸他一次,於是又說:“你們幹了這麼久,連半個小山尖也沒能搬走。

想一想,就憑你們幾個,整座大山能移走嗎?”聽了這話,愚公放下鎬頭對智叟說:“人們都說你聰明,我看你得見識還不如寡婦個幼小的孩子。沒錯,我是老了,可我還有兒子、孫子呀。即使我死了,他們還會繼續挖;等我的兒子們死了,孫子接着挖;孫子死了,孫子的兒子再接着挖。

這樣,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有兒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爲什麼會移不走呢?”這下,智叟無話可說了。他無奈地搖搖頭,拄着柺杖一步一步返回了三角洲。不料,他們的對話被手握長蛇的山神聽見了?他還真怕愚公把山移到海里去,連忙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天帝聽了,覺得很好笑,但是又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動。於是,他找來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讓他們趁着夜色,把兩座山都揹走了,其中一座山被背到了朔東,另一座則被背到了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也不必再繞道而行了。《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這則故事的發源地,通常被稱之爲愚公故里的河南濟源。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愚公移山》的故事,闡明瞭一個真理:羣衆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依靠羣衆,大家齊心合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愚公移山精神,貴在持之以恆。它同夸父追日、精衛填海、鐵杵磨成針一樣,都是傳統的中國精神。

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數千年來,這種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國人努力地改造着中國。現代哲學史專家嚴北溟《列子譯註》:“‘愚公移山’原意在於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應像愚公那樣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爲功。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着這個目標努力,無論途中遇見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不懈;只要有毅力、有恆心,小小的積累也能獲得巨大的成功。認定一個目標,是完成一個事業的起點。有決心和信心,向着目標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達到目標。要敢於面對和正視困難,堅信自己可以掌握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