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爲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領軍抗擊英法

來源:趣味百科館 3.04W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沒有領軍北上勤王護駕,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條件所限。清廷更傾向於和談解決問題,而湘軍的戰果還需鞏固。這些牛人始終保持忠誠,以最有利於清朝和國家整體利益爲出發點,盡己所能爲國家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是那個動盪時期的閃耀明星,他們的決策與行動,也影響着歷史的走向。

第二次鴉片戰爭爲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領軍抗擊英法

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曾經讓清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焚燬圓明園,威脅到清朝的政治中心。

清朝面臨着兩個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太平天國南方的叛亂和英法等列強的侵略。咸豐皇帝的野心從登基時的躊躇滿志發展到現在的破罐子破摔。歷史上,中國的統治者總是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理念,清朝也不例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成爲清廷最爲緊迫的任務。而太平天國與英法聯軍的訴求不同,前者試圖推翻清朝統治,後者則追求賠款和其他利益。客觀來看,英法不太可能取代清王朝的統治,也不可能完全佔領清朝的領土。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作爲清廷高層,只能執行咸豐皇帝的政策。但是,他們都是因鎮壓太平天國而崛起,成爲清朝的中興名臣。李鴻章帶領淮軍收復江蘇,左宗棠率領楚軍平定浙江。然而,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已接近尾聲,這三位剛剛獲得朝廷和曾國藩支持,組建自己軍隊,尚未成熟。

第二次鴉片戰爭爲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領軍抗擊英法 第2張

清廷能依仗的漢族軍隊只有曾國藩和胡林翼組建的湘軍。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太平天國的實力日漸衰弱,曾國藩有機會一舉鎮壓叛亂,建立蓋世功績。湘軍已經從太平天國手中奪回多個重要城市,如湖北武昌、江西九江,打算繼續擴大戰果,繼續南下收復南京。對曾國藩而言,徹底平定叛亂是最迫切的願望,不論對清廷還是對他個人的宦海前途而言。若曾國藩北上勤王,太平天國可能趁機收復失地,湘軍數年的努力將功虧一簣。在此背景下,李鴻章富有見地地分析了形勢,預見朝廷必然與英法和談,從而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

當然,曾國藩也在表面上請求北上帶兵勤王,但在1860年10月,恭親王奕與英法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戰爭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爲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領軍抗擊英法 第3張

另一方面,當時對付英法聯軍的主力軍隊是北方的清軍,尤其是僧格林沁的馬隊,後在八里橋一戰全軍覆沒。雖然清廷還有其他的綠營和八旗軍,戰鬥力堪憂,但仍可以湊數。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與太平天國的戰爭處於膠着狀態,湘軍逐漸成爲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而李鴻章、左宗棠的軍隊還未能展現真正的實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