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是不是革命英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1W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

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是不是革命英雄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併成爲西醫醫師。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

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爲“中華民國國父”。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孫中山出生於廣東。他成長於一個普通的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後,家境有所好轉。

1875年(光緒元年),孫中山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孫中山的父親,年輕時在澳門的板樟堂街當過鞋匠。孫中山從小常隨父母往來澳門與家鄉之間,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繁榮發展,孫中山耳濡目染。1878年,12歲的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

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17歲的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同年前往香港讀書。孫中山在香港學醫的5年間,與楊鶴齡、陳少白、尢列結成被人稱爲“四大寇”的小集團。其時楊鶴齡在澳門的“楊四寇堂”,也成爲孫中山在澳門時的重要活動地方之一。

當時孫中山認爲李鴻章不同於一般的官僚,而是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選舉劉祥(商店司理)、何寬(銀行經理)爲正副主席。孫中山起草了《興中會章程》,強調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的嚴重性,規定以“振興中華”作爲立會的主要宗旨。

他還起草入會的祕密誓詞,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衆政府”的革命主張。興中會成立後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會,會員增至百餘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曾組織會員進行軍事訓練,向愛國僑胞募集資金,以爲反清武裝起義作準備。

偉人孫中山是哪裏人?

孫中山是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

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併成爲西醫醫師。

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的故事: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

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

“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纔來開門。

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

”孫中山笑着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孫中山生平簡介

1866年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少年出國留學,17歲時回國。1886年至1892年先後在廣州、香港學醫,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並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

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遂再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衆政府”的主張。

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劃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屢遭挫折而鬥志彌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到各省響應,導致清朝專制統治的覆滅,是爲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袁世凱陰謀復辟,孫中山於1913年反袁。1914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中華革命黨。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爲中國國民黨,擔任總理,1923年,孫中山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決定國共兩黨實行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

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於北京。擴展資料:中華民國尊其爲國父、中國國民黨尊其爲總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稱其爲“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的一生都在爲革命事業奔波操勞,毛澤東評價這位偉人爲:“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

他生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不平凡的思想以及對於民主自由的追求、一腔愛國救國的熱情。可以說,孫中山,其一生都在爲祖國的獨立和富強而奮鬥,也正因此,在他的帶領下,引領了一大批那個時代的愛國青年和革命家,爲中國革命走出一條光明之路。在他的引領下中國革命成功了,中華民族繼承孫中山遺志,取得全世界矚目的進步。

孫中山是一名怎樣的革命家

如果是用一句話說,孫中山是一個百折不撓的革命家。更詳細一點: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一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爲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鬥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爲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衆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活動領導人。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爲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 國慶節時,天安門廣場孫中山巨幅畫像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爲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爲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爲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爲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介石、汪精衛兩人,均爲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爲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爲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爲蔣介石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

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爲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爲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爲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

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爲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爲溫和,善後措施較爲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爲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

另加上其個人認爲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9] 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

孫中山爲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爲多數人所認同。然而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爲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

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範圍和社會大環境會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侷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爲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爲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爲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爲什麼說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

因爲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孫中山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

他在這一場鬥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孫中山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爲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擴展資料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爲“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的人物簡介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興中會發動乙未廣州起義。

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孫被推爲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並提出三民主義學說。

主張使用青天白日旗作爲革命旗幟,反對使用黃興提出的井字旗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選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未經過南北政府一致同意),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爲中國國民黨。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爲“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永久保留其於黨內的“總理”職銜。

中國共產黨尊其爲“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

孫中山爲廣府人,出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廣東省東莞縣。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學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提倡三民主義,一般認爲是爲中國歷史結束帝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領袖。

擴展資料: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未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父,因毛澤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故不稱孫中山爲中華民國國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稱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爲國父,現時,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使用“國父”、“國母”等詞。但中國大陸民間仍稱孫中山爲國父。

孫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將中國道統和西洋歐美各家學說綜合整理而來,但是也有少部分見解是其所獨創。

孫中山是偉人嗎?

孫中山是偉人。辛亥革命之所以選擇孫中山擔任自己的政治領袖,除開其人具備超乎常人的卓越品質之外,更主要是因爲他有了解世界潮流的政治眼光和與時俱進的探索精神,以及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堅強意志。

這些綜合因素,成就了一位改變中國命運的偉人。

2016年10月31日,爲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緬懷其爲中國民主革命事業所建立的歷史功勳,由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臺灣長城文教基金會、廣東省中山市文聯等共同舉辦的“愛在中山,偉人故里”攝影圖片展紀念館開幕。擴展資料孫中山軼事:孫中山使用過不少名字,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多數是爲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孫中山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國小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