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

來源:趣味百科館 6.09K

大。

二氧化碳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於水。化學式CO2。是空氣中主要成分之一,碳與氧反應生成其化學式爲CO2,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碳原子通過共價鍵構成。

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含量豐富,爲大氣組成的一部分,約佔0.03%,主要由含碳物質燃燒和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二氧化碳也包含在某些天然氣或油田伴生氣中以及碳酸鹽形成的礦石中。

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助燃,所以常用於滅火器中滅火。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可以生成碳酸,生產汽水、碳酸飲料等就是利用了這一性質。二氧化碳與鹼溶液反應能生成碳酸鹽,實驗室裏常用鹼性溶液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來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由於上述性質,二氧化碳在化工生產、氣體肥料、滅火、製作飲料等方面有廣泛用途。

一般來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隨季節略有變化的。這主要是由於植物生長的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當春夏季來臨時,植物由於光合作用進行的更多,消耗的二氧化碳增多,其含量隨之減少;反之,當秋冬季來臨時,植物光合作用進行的少,消耗的二氧化碳減少,其含量隨之上升。

固態二氧化碳又叫乾冰,乾冰昇華時可以吸收周圍的熱量,使周圍水汽凝結,就生成了一種雲霧繚繞的景象,同時周圍溫度迅速降低,因此乾冰常用於低溫保存物品,在衛生、工業、餐飲、人工降雨、舞臺效果方面也有大量應用。

二氧化碳,空氣中的體積佔比爲0.03-0.04%。相對分子質量44,俗名碳酸氣,也稱碳酸酐或碳酐。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微溶於水。

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溶於水後成爲碳酸飲料,出現在啤酒、碳酸飲料中。固態二氧化碳稱爲“乾冰”,由固態可以直接昇華爲氣態二氧化碳,在舞臺上縈繞出雲山霧繞的效果。乾冰滅火器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此外農業生產中比較好用的化肥碳酸氫銨的生產也需要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

二氧化碳在我們生活中可謂是隨處可見,而且用途還比較多。

但是隨着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工業革命後工業迅猛發展,地球上的工廠、礦山林立,各種交通工具驟增,二氧化碳的排放與日俱增。再加上森林的砍伐減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積越多,繼而引發的各種環境問題使得人類不得不去關注“CO2”的問題。

大氣能使太陽的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是地面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會被大氣部分吸收,而二氧化碳屬於溫室氣體中的一種。因而如果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吸收的長波熱輻射就會越多,而地面也一直在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對於地球總體而言,吸收的熱能越來越多卻無法“散熱”,這樣導致的結果只有一種:地球被“加熱”!

從1860年到1986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26%的速度在增長,若不加以約束,到本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達到500ppm,全球將升溫4℃。

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升高,會讓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繼而引發一系列人類不可承受的天災。近幾年,全球氣溫變暖導致的災難性後果是肉眼可見的,全球範圍內頻頻出現幾十年難遇、百年難遇的洪澇乾旱,暴風、冰雪、極寒酷熱天氣。

1、國內幾十年不見的極端天氣頻發:2008年南方雪災。2012年北京61年不遇的大暴雨。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2021年河南大暴雨等等。

2、國際極端天氣:2021年日本西南部的部分地區迎來幾十年來最強暴雨。2021年7月,北極出現48℃高溫。2021年7月29日,巴西多地迎來罕見降雪。

2021年6月29日,加拿大西部利頓連續三天打破加拿大有記錄以來的高溫紀錄。

全球極端天氣輪番上陣,每一次都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導致鉅額經濟損失。人類工業活動若不加以限制,地球將一直被加熱,最終迎接人類的將是滅頂之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