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告誡兒子不要殺和珅 嘉慶不聽 15年後才明白乾隆苦心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5W

乾隆皇帝告誡兒子嘉慶不要殺和珅,留下了一段關於權謀和江山的深思。和珅,這個令人討厭的貪官,曾在乾隆時期權傾朝野,卻在死後15年成爲讓嘉慶皇帝遺憾的人物。

乾隆告誡兒子不要殺和珅 嘉慶不聽 15年後才明白乾隆苦心

一、和珅:從落魄少年到萬人之上

1723年,和珅生於一個沒落世族,父母早亡,只剩和珅和弟弟相依爲命。幼年喪親的打擊並沒有摧毀和珅的志向,他勤奮讀書,對四書五經瞭如指掌,還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17歲那年,和珅考取了縣學增廣生,開始了他追求官場出位的道路。儘管科舉屢試不第,和珅並沒有氣餒,而是從看門侍衛做起,進入皇宮。

二、好賴權勢,貪得無厭

在皇宮裏,和珅展現出了他的才幹和勤奮,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乾隆時期,和珅成爲權傾朝野的大臣,由小侍衛一躍而成爲軍機大臣。由於權力的膨脹,和珅開始貪污腐化,收受賄賂,與勢力勾結,權謀私利。乾隆明知其貪婪本性,卻選擇隱忍,看中了他的才幹,爲國家大計着想。

乾隆告誡兒子不要殺和珅 嘉慶不聽 15年後才明白乾隆苦心 第2張

三、乾隆的隱忍不殺之策

乾隆看穿了和珅的貪婪本性,但他沒有采取遏制和懲罰的措施。乾隆深思熟慮,意識到和珅的才能對國家的穩定和繁榮至關重要。儘管外界批評和珅貪污腐化,乾隆仍然選擇隱忍,將國家大局放在首位。在乾隆看來,只有存留和珅,才能鞏固清朝的江山基業,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1795年,乾隆對嘉慶說:“朕不在之後,你可千萬不要殺和珅。他爲朕辦了許多大事,殺他無益,留他才能鞠躬盡瘁爲你效力。”乾隆的深謀遠慮,體現了他對國家大局的關切。

四、嘉慶之失手誤殺良才

1796年,乾隆駕崩,嘉慶帝即位。嘉慶對和珅心存芥蒂,認爲他是貪官奸臣,於是在1799年下令除去和珅。和珅被處死後,國庫充盈,民心大快。然而,此舉卻導致了朝政的動盪和國家的不穩。

和珅去世後,朝中再也無人能夠像他那樣調度大局,導致嘉慶帝焦頭爛額。嘉慶開始認識到和珅的政績,他在文治方面的建樹對國家發展有着積極意義。嘉慶的失手讓他深感後悔,他開始思考自己當初的決策是否明智。

乾隆告誡兒子不要殺和珅 嘉慶不聽 15年後才明白乾隆苦心 第3張

五、錯殺良才令嘉慶悔不當初

15年後,《和珅傳》的出現讓嘉慶帝深感懊悔。書中對和珅的譴責讓嘉慶怒不可遏,他下令燒燬這本書。嘉慶開始明白乾隆當初留下和珅的用意,他意識到自己當年的錯誤決策導致了國家政局的動盪。

如今,國家內憂外患,正是需要像和珅這樣的智囊輔佐之時。當初的錯殺良才,讓嘉慶深感懊悔。他意識到父皇的諄諄教導是出於對國家長遠利益的考慮。錯殺和珅,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輔助者,也導致了政局的不穩定。

嘉慶始終念念不忘和珅的能力,時常自問如果當年未殺和珅,是不是政局就不會這般失控。如今看這本全說和珅壞話的書,更是令嘉慶確認了自己的疑慮。

歷史長河中,和珅和嘉慶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成爲了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權謀和江山交織,留住良才卻失掉了國家的穩定,嘉慶帝深感悔過。這段歷史故事提醒我們,在權謀和決策中,需要深謀遠慮,以國家大局爲重。留住良才,方能保障江山長治久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