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市屬於哪個省份

來源:趣味百科館 2.3W

四會市屬於哪個省份的答案是:廣東。

四會,廣東省肇慶市代管的縣級市。因境內四水(西江、北江、綏江和龍江)會流之地,故名“四會”。位於廣東省中部、肇慶以東,珠江三角洲西北邊緣,地處西、北、綏三江下游,北迴歸線將全境南北一分爲二。

四會市屬於哪個省份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會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爲平原與山區結合部,屬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東與佛山市三水區交界,南與鼎湖區相連,西南與高要區相鄰,西北與廣寧縣接壤,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毗鄰,因“四水會流”而得名。全市總面積1163平方公里。距廣州市68公里,距肇慶市42公里,水路距香港123海里。

地質

境內出露地層的年代,由老到新有古生界的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的侏羅系,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寒武系八村羣(TBC):它的第三亞羣在逕口鎮的三堆泥和威整鎮的瓦屋村有零星出露,此層屬地槽型淺海相砂岩沉積。奧陶系(O):主要分佈於黃田、石狗、江谷江林等地,原清塘鎮的貞山,江谷鎮的西部,下茆鎮的上黃崗,地豆鎮的三桂山也有出露。泥盆系(D):分佈於威整鎮的老山至地豆鎮的大板崀,原清塘鎮的石溪至逕口鎮的山塘寨,羅源鎮的石寨至地豆鎮的大東、黃帝嶺一帶。石炭系(G):僅黃崗圩與大旺有零星出露,這是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巖及海陸相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組成的岩層。下侏羅系(JI):分佈於威整鎮的威整圩、鹿布,地豆鎮的三桂沙坪,下茆鎮的下黃崗和石狗鎮的牛鼻咀一帶。下第三系(EB):僅大沙鎮的江民有出露。第四系(Q):按成因分沖積相、沖積洪積相和殘積坡積相。根據地質發展史特點,分五個構造時期:加里東運動期,這是地槽沉積時期;印支運動期,這是地臺沉積時期;燕山運動甲幕期,這是變質作用時期;燕山運動乙幕期,這是岩漿活動時期;喜馬拉雅運動期,這是最新構造活動時期。

地形地貌

四會地形平面似豎立桑葉,東西寬約30 千米,南北長約 45 千米。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南和西北屬山地,東部和中部是海拔 50—200 米高的丘陵,東南部爲海拔 20 米以下的平原。其中山地 557.12 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 44.3%;丘陵盆地 392.37 平方千米,佔31.2%;平原 308.11 平方千米,佔 24.5%。根據自然地勢差異,分爲西北山區:西接廣寧縣境,北鄰清新縣界,包括威整鎮,地豆鎮的三桂山,江谷鎮的江林十二帶、聯安,下茆鎮的蒲洞、石羅、下黃崗等地,約佔全縣總面積 20%。這類地區土層淺瘦,受山洪沖刷嚴重。西南沿江山地區:包括綏江兩岸黃田、石狗、貞山街道鄧村全境,約佔全市總面積 35.3%。此區山巒起伏,有海拔 700 米以上的黃牛頭山、百僚山、五指山,其餘多爲 300 米左右的山丘,屬多雨區。東部丘陵水土流失區:包括逕口鎮大部分地區、原清塘鎮東部和下茆鎮的漁雲,以及市水土保持站及原縣茶果場等地,南北走向,地勢狹長。此區山丘較高,因山林被濫伐,植被遭破壞,又接近清遠暴雨中心地帶,雨水沖刷嚴重,山崩崗塌,水土流失面積達 240 平方千米。中部丘陵區:在龍江河系,部分屬漫水河系,含羅源全鎮,地豆、江谷、下茆龍灣的大部分和下茆鎮的上區,多爲海拔 50—150 米的中低丘陵;植被稀疏,林相殘缺;土壤普遍被雨水沖刷片蝕,山丘之間構成寬窄不等的垌田、龍窟田和梯田。東南平原區:位於龍江、綏江和北江下游,包括大沙鎮、大旺農場、四會鎮、濟廣塘農場和原清塘、下茆、龍灣、逕口等鎮的部分地區。區內土地平坦,地勢低窪, 塱塘廣佈,土質多爲河流沖積物和寬谷沖積物,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主要山峯共有 35 座,構成北面的三桂山脈,東北面的羊角尖山脈,西北面的百僚山脈和五指山脈,西南面的黃牛頭山脈。諸山脈均屬南嶺餘脈,自廣寧逶迤南來,山勢分別向中部和東部傾斜,形成佔全市總面積 55.7% 的山區和丘陵地帶。

水文

綏江:古稱滑水、建水、綏建水,屬北江一級支流,是橫貫縣境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加田鄉的正坑頂(又稱擒鴉嶺),流經懷集、廣寧兩縣注入本市;再經黃田、石狗、貞山鄧村、城中街道、東城街道、大沙等地,至馬房津口匯入北江;另從陶冶口分一支流經大沙圩至青岐涌匯入西江。綏江流域總面積 7184 平方千米,本市集水面積1015.43 平方千米;全河長 226 千米,屬本市境內河長 49 千米。河牀平均坡降爲 0.254‰。龍江:古稱三合水,屬北江二級支流、綏江一級支流。主流發源於廣寧平崗垌十排山;另有兩支流發源於地豆鎮三桂山和逕口鎮金雞嶺,均流至龍灣匯成一體。全江流域面積 421.7 平方千米,本市流域面積 347.73 平方千米;全河長63 千米,本市境內河長佔 34 千米。河牀平均坡降爲 2.51‰,至四會鎮小海口流入綏江。河系範圍包括江林、地豆、江谷、龍灣、下茆、城中、東城、逕口等地。曲水河:又稱高 水,屬北江二級支流、綏江一級支流。發源於石狗鎮雞乸頭(皆麻英),流經大坪、 下至黃田萬洞匯入綏江。集水面積 101 平方千米,河長22 千米,河牀平均坡降 3.6‰。何禮河:又稱鄧寨水,屬綏江二級支流,龍江的支流。發源於地豆鎮三桂山,流經東平、鄧寨、塔崀,至龍灣鎮田寮匯入龍江。集水面積 145 平方千米,河長 18 千米,河牀平均坡降 2.5‰。漫水河:即威整河,屬北江一級支流。主流發源於廣寧縣並子山,流經威整鎮出潭口、三坑,至三水六和鎮埠街匯入北江。全流域集水面積 791 平方千米,市境內佔 143.14 平方千米。全河長75 千米,市內河長 8.6 千米,河牀平均坡降2.79‰。毒水河(又名獨河)發源於三水六和鎮大嶺,屬北江的一級支流,流經大旺華僑農場至水口寨流入北江。全流域集水面積 136 平方千米,境內集水面積 58.63 平方千米,全河長 30 千米,市內河長 18 千米,河牀平均坡降0.94‰。境內河流特徵,以綏江和龍江對洪澇與乾旱關係最大,而北江和西江水的消漲,又對綏江和龍江的水位有重要影響,古來有“若西江漲,則青岐涌口不能消本江支流之水;北江漲,則南津口不能消本江徑流之水”的說法。北江是綏江的主要出水口,如水漲頂託,綏江水就難以消退;西江是珠江流域最大的水系,徑流豐富,洪水兇猛,有洪峯量大、持續期長的特點,綏江從陶冶口分流至青岐涌出西江河段,常受西江洪水頂託而致水位上升。全縣地表水年均徑流量 12.5 億立方米,過境客水流量70.8 億立方米,豐水年與枯水年差異較大;水流泥沙含量,年均輸沙率 0.345 公斤 / 秒,輸沙量 118.4 萬噸。

氣候特徵

境內大部分地區處於北迴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溼度偏大,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無霜期長,四季適宜耕種。春季(按陰曆,下同):立春至穀雨,華南靜止鋒活動頻繁,低溫陰雨多,日照少;驚蟄後氣溫漸升,雨量漸多,出現雨季及初汛期。此時還有冷空氣繼續南下影響,少數年份在春分前後會出現“倒春寒”。至穀雨有時還會出現一二次局部冰雹;同時在暖溼氣流較弱、乾冷空氣明顯的情況下,部分年份會出現春旱。夏季:立夏至大暑,因受鋒面低槽及海洋暖溼氣流影響,颱風開始活躍,是降雨量最集中的時候。端午節前後,通常會出現“龍舟水”。此時期,氣溫也明顯升高。小暑至大暑期間,常會出現年最高氣溫天氣,因熱對流強烈,時有強風、大雷雨及颱風天氣。大暑以後,多爲颱風和熱雷雨天氣,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還會出現高溫乾旱炎熱天氣。秋季:立秋至霜降,秋分前因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和颱風影響,會出現後訊期。秋分之後,暖溼氣流活動減弱,北方冷空氣開始南移,天氣漸涼,形成秋高氣爽天氣。寒露前後,冷空氣頻繁入侵,會出現“寒露風”天氣。此時,颱風活動減少,受副熱帶高壓及地面冷高脊穩定控制,雨量減少,容易出現秋旱。冬季:立冬至大寒,受北方冷空氣和寒潮影響,氣候乾燥,氣溫下降,時有霜凍,西北部山區偶有結冰現象。在強冷空氣影響下,小寒至大寒爲年極端最冷時期。本縣太陽輻射量大,氣溫較高,夏長冬短。氣溫分佈,自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年平均溫度,北部的威整鎮和江谷江林 19.8℃,南部的大沙鎮約 21.5℃,其餘地區 20℃左右。2018 年全市總體天氣氣候特徵是“氣溫偏高,高溫天氣多;開汛偏晚,旱澇急轉快;暴雨強,強對流天氣頻發,局地洪澇重;初臺早,颱風影響嚴重”。全市年平均氣溫 21.9℃,較常年偏高 0.3℃;全市平均高溫日數 38 天,較常年偏多 18.9 天;全年最高氣溫 37.6℃,在 7 月 11 日。全年最低氣溫 0.5℃,在 2 月 6 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1930.3 毫米,比常年(1765.9 毫米)偏多1 成。日最大雨量 212.4 毫米,在 6 月 8 日。全年大雨日數 22 天,暴雨日數 7 天,大暴雨日數 3 天。年日照時數 1386.4 小時,比歷年平均偏少 261.7 小時。全年未出現霜。霧日數 59 天,輕 霧 日 數 224 天, 霾 日 數 8 天, 雷 暴 日 數 48天。初雷時間 2 月 11 日,終雷時間 9 月 17 日。5 月 7 日開汛,較常年(4 月 8 日)偏晚 31 天,全市入汛前降水偏少 36%,汛期(5 月 7 日—10 月 15 日)降雨量 1505.7 毫米,偏多 29%。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