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的考中者被稱爲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7W

會試的考中者被稱貢士或中式進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後,於四月二十一日舉行殿試。

會試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因考試在春天舉行,故又稱爲春試或春闈。

會試的考中者被稱爲什麼

凡貢士均參加殿試,殿試只考策問,依成績分爲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爲“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爲“同進士出身”。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1.明、清考試程序:參加初試的士子叫“童生”,童生需經過“縣試”、“府試”、“院試”,合格者爲“生員”(也叫秀才),“生員”就是拿到了鄉試的入場券;生員經過省“鄉試”,合格者爲“舉人”,也稱之爲“解元”;舉人經過京城“會試”,合格者才爲“貢士”。

貢士在考中,第一名就是狀元了。2.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又叫春闈。應考者爲各省的舉人,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

現存的會試場所保存的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廟,每個人的考試場所十分小,叫單間。3.會試的廢除:19世紀80年代後,隨着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

1903年,張之洞、袁世凱等會奏漸停科舉,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減額減停科舉的奏章。因科舉爲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

4.貢生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的學生。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爲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

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