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是誰的詩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9W

王維。這首詩是王維五言絕句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是輞川的地名。

《鹿柴》是誰的詩

《鹿柴》古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譯文:幽靜的山谷裏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的這首《鹿柴》,以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顯著特點,千百年來,爲歷代的人們所喜愛。

不過,在我看來,除此之外,這首詩還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動景與靜景的相互映襯。前兩句寫“山林談笑”,是動景,但動中有靜。作者採用“欲擒故縱”的手法,在寫“山林談笑”的動景之前,先寫“空山不見人”,爲後面的“但聞人語響”作鋪陳。

山谷空曠,人跡罕至,猶如世外仙境,真是空寂至極!但作者所要表達的,並不是山林的空寂,而是人們在這個地方的活動和對這個地方的喜愛。所以,緊接着的“但聞人語響”就峯迴路轉,出人意料地表現出在這樣空寂至極的山林中,卻隱逸着縱情山水的人,這些人在山林之中又說又笑,其樂融融。此句寫人而不見人,而是用聲音來進行巧妙地烘托,表現出了山林中人的活動和對這個地方的喜愛。

前兩句的巧妙之處就在於:爲寫動景先寫靜景,讓靜中寓動,動中有靜,動靜和諧,相得益彰。後兩句寫“山林夕照”,是靜景,但靜中有動。不管是“入深林”,還是“照青苔”,都是在寫日光的動。日落時分,夕陽透過樹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樹木以及樹木叢中潮溼土地上的一片片青苔,與柔和的晚霞相互輝映,構成一幅絢爛迷人的景色!這樣的動靜相映,給人的是一種安詳、和諧、靜謐的美感。

全詩就是這樣,先寫動景,後寫靜景,在寫動景時用靜景作鋪襯,在寫靜景時用動景來映襯,這樣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相互映襯,勾勒了一個動靜和諧的幽美意境,讓人感受到《鹿柴》所描寫的確確實實是一個靜謐安詳、景色秀麗而又充滿生機的地方。是唐代有名的詩人,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王維早期信道,後期信佛,參禪悟理,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而他從熊心壯志,到淡泊寧遠,這樣的心態的轉變,與當時的時局有着很大的關係。

王維的出生日期存在爭議,有人說是699年,也有人說是701年,而他的離世時間是761年。所以,王維所處的朝代是可以確定的,他是唐朝的人。699年是聖歷二年,而701年是武則天大足元年或長安元年,所以無論他的出生日期是其中的哪一年,他都出生於武則天執政時期。而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761年是唐肅宗李亨執政時期,而唐肅宗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繼位者。所以,從王維出生,到王維死亡,他所處的年代都是唐朝時期。王維經歷了開元盛世的景象,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元氣大傷。

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開始衰落,政局不穩。也正是政局的動盪,使原本壯志凌雲的王維漸漸變得心灰意冷了。消沉以後的王維,開始過着半隱的生活,他將名利看得很淡,悠閒自然地過着自己的生活。

在隱居期間,他寫下了不少的詩作,其中不少詩句都體現了他淡薄的心態。王維出生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卒於李亨執政時期。所以,王維是唐代的人,而他的詩在唐代的詩壇中有着十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力。

鹿柴的作者是誰

鹿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田園派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

他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爲南宗山水畫之祖。原詩如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的作者是

唐詩名篇《鹿柴》的作者是王維。鹿柴【唐】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賞析: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鹿柴是一首什麼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什麼之情?

《鹿柴》是一首山水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中空靈境界的追求和喜愛《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

全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翻譯: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擴展資料: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

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

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鹿柴》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山水詩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隱居輞川時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鹿柴(zhài)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充滿了繪畫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

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淨清新,精美雅緻,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爲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

王維又是傑出的畫家、音樂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詩人。

鹿柴這首詩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白話譯文: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着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

擴展資料: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着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着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巖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

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創造。從詩的表現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