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請君入甕”,“請”的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2.34W

成語“請君入甕”,“請”的是誰的答案是:酷吏周興

成語“請君入甕”,“請”的是誰

成語“請君入甕”的歷史典故中,被請入甕的人是武則天時代的酷吏周興,請周興入甕的這個人則是周興的同僚來俊臣,也是當時最著名的酷吏之一。來俊臣本身也是一個酷吏,他非常瞭解周興的辦案風格和特點,知道用自己的方法未必可以解決武則天交給自己的任務,所以設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局,讓周興自己布個局,然後再將他置於這個局之中。這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經典代表。在這個成語故事裏,來俊臣用那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極爲巧妙地懲治了周興。從心理特點上說,這既代替善良的人們實現了“懲惡揚善”的心理願望,同時又警示作惡多端的人小心將來落得自作自受的可悲下場。

①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

②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勣通謀,太后來俊臣鞫之。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爲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天授二年(691年)初,酷吏丘神勣被處死,有人告周興與丘神勣通謀,武則天命來俊臣審問。

來俊臣於是請周興吃飯,來俊臣問:“囚犯如果硬是不認罪,該怎麼辦纔好?”周興大笑說:“這太容易了,把犯人放到甕裏,四周燃起炭火。”來俊臣派人找來一口大甕,按照他出的主意用火圍着烤,然後站起來說:“來某奉陛下聖旨審查於你,請君入甕吧!”周興見大事不妙,磕頭求饒,表示願意招認。

按法律,周興當處死刑,武則天赦他一死,命改判爲流放嶺南,在路上被仇家所殺。

周興,出生時間不詳,字號不詳,家世不詳。雖然周興是歷史上很有名的酷吏,但實際上,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其實並不多,對他做官之前的記載,更是完全一片空白。

之所以會這樣,除了史書篇幅有限的緣故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周興並非出身世家大族,而是出身於寒門。

這事其實很好理解,世家大族的祖上,一般都有比較名望的先祖。隋唐時期的頂級世家,歷史甚至可以直接追溯到漢朝的時候。這樣的世家大族,自己家裏就會記載歷史。不但會修完善的族譜,還會修自己家的家史。所以,後世史官在修史的時候,只要能找到相關資料,馬上就能查出來,某個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員,他祖上是誰,老祖宗都幹過什麼事。

但是,寒門弟子不行。

寒門子弟,生活在社會底層,家庭連吃飯都成問題,自然沒精力去琢磨自己老祖宗是誰,也沒時間去考證自家歷史。再說,寒門子弟的老祖宗,多半也沒幹過什麼大事,所以也沒必要去記載。

但是,這個出身,後來卻決定了周興一生的命運。

客觀來說,周興其實是個很努力的人,雖然出身底層,但一直在努力學習。靠着自己的努力,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了仕途,後來還逐漸當上了縣令。

大家其實可以想一下,就算是現在,一個生長在普通人家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縣長,難度得有多大。而且,周興當縣令的時候,應該也就是三十出頭的樣子,這就更難了。而且,唐朝初期的時候,普通人家的孩子想要做官,可比現在的難度,還要大上十倍不止!

所以,青年時代的周興,其實是個很優秀的年輕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