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7.45K

杜牧。《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這首詩是寫清明時節的一個景象,通過對人物、景物的描寫,加深大家對清明這個時節的認知,後兩句又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意味深長。

開頭先點出了是清明時節,接着又用“紛紛”兩個字,突出春雨綿綿細如絲的感覺,再接上人物,神色匆匆的人們,心裏很悲傷纔會“欲斷魂”。

清明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後面再反問一句,向誰問路呢?最後一句的“牧童”既是一個人物,也是代指一類人,“遙”字代表着遙遠,也說明指明瞭方向,頗有哲學氣息,與“道阻且長”意思相同,在這裏收尾,感覺意猶未盡,更有韻味。《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

遠在樑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

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嗎?不是的。

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

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

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爲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爲了形容情緒。

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

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裏找個小酒店纔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裏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爲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齣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着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

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爲杏花村一定離這裏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帘——“酒望子”來了。

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繫,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裏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裏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爲杜郎此句作註腳。《小放牛》裏的牧童也說,“我這裏,用手兒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着一個大招牌”,然後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裏脫化出來的。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

清明的作者是誰?

《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這首詩是寫清明時節的一個景象,通過對人物、景物的描寫,加深大家對清明這個時節的認知,後兩句又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意味深長。開頭先點出了是清明時節,接着又用“紛紛”兩個字,突出春雨綿綿細如絲的感覺,再接上人物,神色匆匆的人們,心裏很悲傷纔會“欲斷魂”。

後面再反問一句,向誰問路呢?最後一句的“牧童”既是一個人物,也是代指一類人,“遙”字代表着遙遠,也說明指明瞭方向,頗有哲學氣息,與“道阻且長”意思相同,在這裏收尾,感覺意猶未盡,更有韻味。

擴展資料: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編,宋以後人又輯有《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等。四部叢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別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據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楊壽昌的景蘇園影宋本,是楊守敬令書手從日本楓山官庫藏本影摹的本子。此二本均可謂善本。

通行本則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這部校點本是以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刊本爲底本,並同景蘇園影宋本對校,以《唐文粹》《文苑英華》爲參校,還參考了其他有關資料而成,本文以此爲底本,所引用的杜牧詩文皆此本。杜牧詩,由裴延翰所編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是可信的,但裴延翰手編《樊川文集》收得不全,因此到宋代就產生了《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補遺之作。

清人馮集梧注《樊川詩集》,除這兩個集子附錄外,又增編了《樊川詩補遺》。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印馮集梧《樊川詩集註》時,又據《全唐詩》增加了《樊川集遺收詩補錄》,因此現存題爲杜牧詩者共有486題524首。

清明作者是誰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爲傳誦。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

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這首詩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清明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清明》這首詩作者是杜牧,他是唐代詩人。原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清明是誰寫的

杜牧。《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的所見。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彰顯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清明》全詩色彩清淡,心境淒冷,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歷來廣爲傳誦。清明相關的節日有清明節。

清明這首詩的作者?

清明 唐 ·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

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清明的作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

《清明》的作者是:杜牧,是唐朝的。《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

全詩色彩清淡,心境淒冷,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歷來廣爲傳誦。

原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