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2W

一般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齊恆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爲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晉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他在位的時候,實行通商寬農政策,平定了子帶之亂。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

春秋五霸是誰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爲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爲會諸侯、朝天子,實爲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

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天下,開啓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爲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爲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擴展資料:名稱起源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爲“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爲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爲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爲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4]  。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爲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

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纔開始把“戰國”作爲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記》 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五霸分別是哪些人?

春秋五霸是誰 第2張

春秋五霸有以下三種說法: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史記》。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 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爲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

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分別是是誰?

春秋五霸是誰 第3張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在幾千年的封建時代中,朝代更迭是一個特別平常的事情,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很多朝代不過曇花一現、沒有泛起大的波瀾,但是,也有一些朝代,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春秋時期就是個有名的時期,涌現出了春秋五霸,名留後世。他們本來是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之長,眼見周王室權力不再,爲了爭奪天下,便開始了諸侯爭霸,時間上呈現出連續性與相交性並行的趨勢,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春秋五霸爲社會進步做出了什麼貢獻?第一:春秋五霸的出現是當時特定時代條件下的產物,看似使得社會更加動盪,實質上也加強了統一的趨勢,爲戰國時期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它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周朝的統治,換句話說,雖然是發生在統治階級的代際更替問題,一定程度上也維護了社會的正常激勵機制,促進了社會的生產、維護了社會的秩序,長遠來看,具有積極意義。

春秋五霸指的是誰

春秋五霸是誰 第4張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諧音“伯”,音轉爲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爲會諸侯、朝天子,實爲尊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天下,開啓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爲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爲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春秋五霸都是誰

春秋五霸是誰 第5張

對於“五霸”,《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則認爲五霸應爲: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爲了能在政治、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啓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爲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爲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爲會諸侯、朝天子,實爲迫協諸侯、把持其政),被中國知識分子籠統地稱爲:春秋五霸。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鐵農具的出現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這成爲諸侯國強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爲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