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的作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9W

曹操。《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

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觀滄海的作者是誰?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蒼涼的聲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

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模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

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作者介紹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所作。作者簡介: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擴展資料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爲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爲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爲“妙品”。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

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爲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爲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纔是舉”。

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觀滄海的作者是誰?

一、曹操原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二、寫作背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

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爲“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爲《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

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三、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羣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

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爲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爲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觀滄海作者簡介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作者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爲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爲“妙品”。

擴展資料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爲其特色。

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爲典型,最爲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

觀滄海的作者是誰?

《觀滄海》曹操 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觀滄海》曹操 原文如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發展:《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一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

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係,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

詩開頭有“豔”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觀滄海》的作者是誰?

觀滄海 曹操(東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編輯本段解說《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一章。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

《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係,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

詩開頭有“豔”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着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註釋(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志:即表達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最後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係,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

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觀滄海的作者是哪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大海,多麼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裏的燦爛羣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

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賞析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

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

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作者介紹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締造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