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1W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君王,其善於聽取意見、知人善用、體恤百姓、待人和善,是古代勞動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君王。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劉備的評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也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很得民心的君王。

劉備人物形象分析

劉備

劉備字玄德,爲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爲“先主”。

熹平四年(175年),劉備十五歲時,母親讓他外出行學。劉備與同宗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爲師學習。

劉備建漢後,爲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爲打通軍輸要道,在四川與漢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



劉備人物形象分析!!`

劉備在漢末的諸侯並起天下大亂的局面中依靠一己之力成就一番霸業不論是僞君子也好真小人也罷,劉備依舊在夾縫中鼎力與三國。

比他強的大有人在,袁紹、袁術、劉表等諸侯的勢力是劉備初期的我十倍、百倍,但是最後只有留存下來的。

劉備的成功有人歸功於運氣,但是個人認爲劉備最少有三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知人善任,最爲著名的就是請出臥龍先生諸葛亮並對其委以重任,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只有二十多歲,這番信任如果沒有識人辯才的能力恐怕做不到;另一證據,劉備的漢中之後將守衛漢中的重任交給魏延而不是張飛由此可見劉備用人的能力。

第二,劉備之仁確有其事,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劉備假仁假義,所做的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這樣的評判多少收到現在影視作品的影響。在《三國志》中劉備以千人援助被黃巾軍包圍的孔融。爲了“名聲”能夠做出如此的付出也不是誰都願意的;另外,如果劉備假仁假義身邊也不會聚集那麼多人。

第三,劉備軍事素養很高,雖然在《三國演義》裏劉備屢戰屢敗但實際上劉備擅於伏擊並且頗有一番軍事謀略。在公元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縣,夏侯惇、于禁、李典率軍抵擋。劉備僞退,設下伏兵,李典覺得有詐乃勸之,夏侯惇不聽,被劉備打敗。

如何評價劉備,引用《三國演義》做着陳壽的評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爲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簡述《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

1、爲人正直,重德尚義: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殘忍,陰險,全用權術和狡詐,和劉備的爲人正直,重德尚義的形象都被典型化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到雪弟恨興兵伐吳,爲義而死,劉備用自己的一生實踐着不朽的信念: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誡,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2、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軍閥混戰,曹操,孫權廣發檄文,招納人才。劉備,流落在民間的"龍子龍孫",在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進行認真反思,並接受"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批評後,奮起直追,表現尤爲突出。

3、計謀過人,膽識超羣:

劉備出身卑微,論經濟,背景無法與曹操,孫權相比,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斷採用依附的處世策略。投陶謙,依呂布失敗之後,劉備又歸順曹操,保存實力。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爲防曹操加害,劉備下園種菜,親自澆灌。

4、仁中有僞,公私不明: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看待任何事物應一分爲二。劉備雖處處以愛民爲本,待士誠心寬厚,肝膽相照,但其作爲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身上必不可少的存在着一些虛僞的東西。

擴展資料: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爲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爲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爲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爲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羣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晉書·王彌傳》稱之爲烈祖,葬惠陵。

劉備人物形象

劉備的人物形象:

1、善於用人。仁愛是劉備最大的特點和優勢。能忍也是劉備成大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2、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3、膽小片事,新機很重。他最愛問人家“爲之奈何”。

4、對於能人志士,可以不記前嫌,算的上知人善任。

5、出身市井,但是善於學習。能抓住機遇,適時而生。但因爲家有悍妻,估計晚年日子也不太好過。

6、哭是假像,主要是臉皮厚,心黑。

7、大耳朵、假仁義、裝厚道。

8、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主要有這樣幾個性格特點:一是親賢愛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寬厚,不求全責備;四是偶有權謀,頗有心計。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漢族,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爲先主。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爲被陳壽贊爲“古今之盛軌”,後世衆多文藝作品以劉備爲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漢昭烈廟爲之紀念。

三國演義劉備形象分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1)江渚上(2),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篇《臨江仙》把我們帶入了奇妙的三國世界,在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個性十足。先來說說蜀王劉備吧。 劉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作爲“明君”來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點刻畫了他的寬仁愛民、敬賢愛士和足智多謀等性格特點。

一、寬仁愛民

在《演義》第一回,寫劉關張桃園結義時,其誓詞便赫然標出“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八個大字。這既是他們的政治目標,又是他們高高舉起的一面道德旗幟。從此,寬仁愛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劉備區別於其他政治集團領袖的顯著標志。

二、敬賢愛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劉備的敬賢愛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顧茅廬的故事。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僅有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而《演義》卻以兩回半的篇幅,精心設計,將“三顧”的過程寫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劉備不辭辛勞,不顧兩位義弟的埋怨,鍥而不捨地三次往訪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撲了空,途中每遇到諸葛亮的親友,就誤以爲是諸葛亮本人,前後達四次之多。這些充滿理想色彩的細節,把劉備求賢若渴的誠意渲染得淋漓盡致。 二、足智多謀

劉備投靠曹操時,曹一時興起,曾邀劉備煮青梅酒以論當世英雄。當曹一再請劉備指出當世英雄時,劉備先後指出過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人,這裏劉備爲什麼不提自己呢?因爲按曹操的觀點,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英雄當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劉備若自稱英雄,就等於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對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無出頭之日,還將有性命危險。

寬仁愛民和敬賢愛士這兩大品格的充分表現,使《演義》中的劉備形象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明君”範型。

三國演義劉備形象分析 [篇2]

劉備是中國老百姓中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關於其仁義、忠厚、有情有義的事蹟也一直都是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從事實的角度看,一個僅僅有以上特點的人,是不可能在當時的亂世中取得成功的。本文以《三國演義》爲基礎,通過對書中關於劉備事蹟描述的分析,從僞裝的漢室忠臣、僞造的仁義君子、僞飾的君臣情誼、僞善的王道統治四個層面,揭示出劉備以虛僞成就功業的深層次原因。

[關鍵詞] 劉備 虛僞 《三國演義》

劉備,做爲《三國演義》極力推崇和褒揚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羅貫中在塑造和刻畫時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這也使得劉備成爲《三國演義》中繼曹操、諸葛亮、關羽之後最爲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所謂“過猶不及”,作者的熱心過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劉備的形象變得單純和虛無飄渺,成爲一種類型化的形象,彷彿文學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爲也盡顯得虛僞,使得人們不由自主的對形象本身產生懷疑。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僞”的評價,可以說是精闢獨到、入木三分。誠然,結合劉備成功的經驗,細細品味一部《三國演義》,似乎極盡劉備虛僞之能事。

一、僞裝的漢室忠臣

劉備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現是漢室正統的忠實捍衛者。的確,這個時時處處不忘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漢室宗胄”,無時無刻不在惦記漢室安危的大漢“皇叔”,無論如何與“僞裝的忠臣”這幾個字是沾不上邊的。但是事實偏偏就是如此。

早在“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爲天子,當乘此車蓋。’”(第一回)先不說這句話是有心還是無意,單是這句話本身,在當時封建統治下,就是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滿門抄斬、禍延九族。因此,要說這句話是劉備孩童時的嬉戲之言,幾乎絕無可能。。引出譙周一番“天意歸屬”的言論來。然後就強化落實,“引大小官僚上表,請漢中王即皇帝位”,並極力爲劉備凝聚人心,苦勸數次,不惜裝病,聯合羣臣爲其塑造合法繼承形象。整個過程,以劉備生病起而以孔明詐病終,二人配合默契,合作無間,等到“漢中王驚曰:‘陷孤於不義,皆卿等也!’”時,劉備,作爲漢室江山的合法繼承者,以一個嶄新的統治者面貌出現在歷史的舞臺。

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劉備作爲皇叔,在漢帝被廢后,所要做的應當是扶持、輔助漢帝的兒子繼位,或者另找後人(哪怕是假的傀儡)接替,沒有理由作爲叔叔去繼承侄兒的寶座,甚至還可能是跟漢帝的兒子自己的侄孫子爭的位子。縱觀上下五千年歷史,長輩繼承晚輩皇位的,除了劉備,似乎就只剩下明成祖了——那還是用武力強搶來的。

三國演義劉備人物分析

劉備,做爲《三國演義》極力推崇和褒揚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羅貫中在塑造和刻畫時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這也使得劉備成爲《三國演義》中繼曹操、諸葛亮、關羽之後最爲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所謂“過猶不及”,作者的熱心過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劉備的形象變得單純和虛無飄渺,成爲一種類型化的形象,彷彿文學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爲也盡顯得虛僞,使得人們不由自主的對形象本身產生懷疑。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僞”的評價,可以說是精闢獨到、入木三分。誠然,結合劉備成功的經驗,細細品味一部《三國演義》,似乎極盡劉備虛僞之能事。

一、僞裝的漢室忠臣

劉備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現是漢室正統的忠實捍衛者。的確,這個時時處處不忘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漢室宗胄”,無時無刻不在惦記漢室安危的大漢“皇叔”,無論如何與“僞裝的忠臣”這幾個字是沾不上邊的。但是事實偏偏就是如此。

早在“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爲天子,當乘此車蓋。’”(第一回)先不說這句話是有心還是無意,單是這句話本身,在當時封建統治下,就是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滿門抄斬、禍延九族。因此,要說這句話是劉備孩童時的嬉戲之言,幾乎絕無可能。這還不算奇,奇的是“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第一回)才真正稱得上奇。劉備的話雖然大逆不道,還勉強可以“孩童無知”敷衍過去,而做爲一個成年人的劉元起聽到這句話,不僅不加阻止,反而“常資給之”,在當時黃巾之亂尚未發生,天下還算安定的條件下,就不能不使人懷疑起劉備的家族來。或許劉備的野心,就是在這樣一個念念不忘當年曾貴爲九五至尊的家族中培養起來的。

及到少年,“不甚好讀書……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第一回)。秦漢之時,平民欲致仕,除出身、讀書、走後門外,就是以德行獲得“清譽”而得到推薦。在當時還算太平的時期下,劉備四者皆不取,卻“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甘爲韓非子所謂“五蠹”之類,惟恐天下不亂,那麼其“素有”的“大志”,就頗可耐人尋味了。

再其後,從討伐黃巾起兵,直到赤壁之戰奠定三足鼎立基礎,儘管成日在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中生活,劉備卻開始考慮後嗣之事了。他先是收了一個義子,取名叫劉封,後又努力耕耘,生下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兩個兒子,老大劉封,老二劉禪,分開來看似乎沒有什麼,不過連起來問題就大了,那是“封禪”——一種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儀式。其時,劉備投陶謙,依呂布,歸曹操,奔袁紹,親劉表,身無立足之地,卻始終念念不忘“封禪”大事,說他是漢室“忠”臣,的確是牽強了一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