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是孫臏還是孫武

來源:趣味百科館 5.82K

孫子是孫武,而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孫武是春秋時期的軍事家,而孫斌是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爲“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子是孫臏還是孫武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爲將。他在柏舉之戰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爲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爲“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爲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該書成爲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孫子是孫臏還是孫武

孫子原名孫武,孫子和孫臏是祖孫關係。孫子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爲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爲“兵學聖典”。孫臏創的是“孫臏兵法”,所以孫子是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爲“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號爲《孫子兵法》,共計五千餘字。除此之外,孫武還有一些論兵法的著作。不過由於它們遊離於十三篇之外,所以後來大多失傳了。

《孫子兵法》闡述了戰爭中制勝敵人的規律,軍隊應該怎樣組織和建設,作戰時必須遵循的戰略原則,臨陣擊敵的戰術技巧,一些特殊的戰鬥方法,以及軍隊的後勤工作等,《孫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孫子與孫臏是同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孫子與孫臏是兩個人。

孫子指的是孫武。孫武,公元前544-470年,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被後人尊稱其爲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爲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3萬打敗60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孫臏(生卒年不詳),本名不詳(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爲孫伯靈),出生於阿、鄄之間,華夏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爲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爲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孫子、孫武、孫臏是同一個人嗎?

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孫子乃是對孫武的尊稱,孫武和孫臏並非同一人。這個回答雖然簡單,然而關於孫武和孫臏是否是同一人,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爭議的,雖然《史記》中明確寫着:“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

然而由於《孫臏兵法》亡佚失傳,歷代傳世的只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因此大約從宋朝開始,就不斷有人對《史記》中這一記載的真實性提出質疑。有的人認爲孫子和孫臏是同一人,有人認爲孫武不存在,有人認爲孫臏不存在,還有人認爲《孫子兵法》是孫臏所著,當然,也有一種折中觀點,認爲此書由孫武所寫,最終完成於孫臏。那麼到底是什麼證據,能夠讓現代學術界如此篤定二者並非同一人呢?一切還要從1972年的一次考古說起。

▲銀雀山漢墓羣石碑

1972年4月10日上午,山東省臨沂文管所裏突然闖入一個名叫孟季華的老工人,據他彙報,銀雀山一帶的基建工地發現了古墓。文管所當即組織考古隊前往現場踏勘,確認了古墓所在位置,初步測定埋深爲距地表兩米左右。由於周圍亂石林立,無法立即組織開挖,考古隊便與工地負責人商量,決定由施工方幫忙清理現場,三日後再開始搶救性發掘。

在考古隊員看來,銀雀山位於漢墓羣區域內,周圍存在大量普通漢墓,因此他們起初並不是太看重這個古墓,想着早點兒清理完畢,以免影響工地施工。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古墓出土了轟動世界的先秦古籍,其內容堪稱我國考古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4月14日一大早,考古隊派出四人在孟季華的帶領下來到發掘現場。根據既往經驗,考古隊決定由成員劉心健和楊殿旭負責地下發掘,成員王文起負責傳遞器物,成員張雪負責看管工具及出土器物,工人孟季華則負責維持現場秩序。

▲銀雀山漢墓槨室內景

在工人的幫助下,劉、楊二人打開了木槨蓋板,露出了槨室,同銀雀山出土的衆多漢墓一致,此墓槨室構造也爲一槨一廂式。在西邊廂中,劉心健和楊殿旭發現大量隨葬品,包括鼎、盒、壺、盆、罐等陶器和杯、盤、耳杯等漆木器。遺憾的是,這些器物同已出土的大多數漢墓隨葬品基本相仿,沒有太大的研究價值。直到下午四點左右,發掘工作纔出現新的進展——劉、楊二人將邊廂北側的橢圓形木幾和彩繪筒形漆耳杯小心取出,連同黏在其底部的爛木片一同交給了張鳴雪。張鳴雪乍一看,認爲這些木片跟邊廂南部取出的簍片一樣,就隨手將其堆在棺木上,用一張破布打溼蓋好,期間不慎折斷了幾根,但也沒有特別在意。

隨後,楊殿旭又從水中發現幾枚西漢文景帝時期的“小半兩”銅錢。就在此時,水面上漂起一片黑乎乎的竹片,楊殿旭順手撈起之時,隱約覺得上面有字。在簡單沖洗後,竹片上果然出現幾個黑字。衆人大喜過望,爭相傳閱此竹片並試圖辨認竹片上的文字。成員劉心健更爲謹慎,他小心地用沾着清水的毛筆仔細沖洗竹簡上的淤泥和水鏽,最終確認竹片上的文字爲隸書,內容爲“齊桓公問管子曰”。劉心健激動到不敢相信,又取出一塊竹片清洗,直到“秦繆公問百里奚”的字樣出現在他眼前,劉心健才意識到這堆竹簡十分重要。他急忙告知衆人,並要求現場馬上停工,由他及文管所領導向省裏報告。當日,省局接到消息後,連夜協調並派遣一個班的戰士前來協助保護現場。

▲出土的銀雀山漢墓竹簡

同月16日,省、地、縣三級考古工作者緊急組成專家隊伍,迅速制定了詳細的發掘及保護計劃。次日,專家從西邊廂中又清理出少量殘簡。18日下午,考古隊又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在該墓室西側不到50釐米的地方發現了另外一個墓室。其構造與此槨室相對稱,東側爲邊廂,內有隨葬品和部分竹簡。經過高強度的搶救性發掘,銀雀山漢墓竹簡和隨葬品全部出土完畢。竹簡出土後經過簡單的防脫水處理和登記,便被轉送至省裏,隨後被緊急送往北京,由“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負責保護清點。

▲專家清點整理竹簡

經過統計,此次共出土4974枚竹簡及殘片,其中一號墓出土4942枚,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兵書和衆多先秦珍稀文獻;二號墓出土僅32枚竹簡,內容爲《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

▲兵聖孫武雕像

長期以來,史學界對孫子和孫臏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議,有人堅持司馬遷的觀點,認爲孫臏是孫武的後人,兩書作者不是同一人;有人認爲《孫臏兵法》源於孫武,完成於孫臏;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爲孫武和孫臏其實就是同一個人。由於《孫臏兵法》在魏晉時已經亡佚,因此史學界始終無法拿出實證對第二種觀點予以反駁。隨着《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日出土,千年謎案終於真相大白。因歷史意義重大,銀雀山漢墓被列爲建國50年影響最大的考古大發現之一。

孫子就是孫臏嗎?

孫子不是孫臏,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孫子原名孫武,齊國人。

孫武到齊國之後,齊王讓他證明下自己的能力,把後宮的女眷叫來,讓孫武訓練她們。開始她們不聽號令,孫武重申了兩遍之後,她們一樣嬉笑打鬧。孫武將兩個期望最寵愛的妃子斬了,結果其他人都認真起來。齊王也很佩服。 這說的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圍魏救趙,就是他與魏國軍師龐涓的一場戰鬥。龐涓是挑斷他腳筋的人。他的著作《孫臏兵法》是在總結孫武的兵法的基礎上寫成的,後世認爲《孫子兵法》是孫臏的,後來出土了《孫臏兵法》,經考察研究,《孫子兵法》系孫武之作。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爲“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爲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擴展資料:

《孫子兵法》戰略運籌

第一篇《始計篇》

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裏指戰前的戰略謀劃。

作爲《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爲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

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孫子兵法

“孫子”一般是指孫武,還是孫臏?

孫武和孫臏歷來都稱爲孫子。《孫子兵法》十三篇,每篇都冠以“孫

子日”三字。這可能是其弟子或後學在整理此書時所加。但由此足以表明,

孫武在當時與孔丘一樣,被人尊稱爲“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