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時期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04W

小冰河時期是指從約1350年到約1850年,當時多處地區包括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僅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說的就是這種奇特的氣象。《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小冰河時期是什麼意思

氣候簡介

當時全球多處地區所遭遇的“小冰河期”的冬天異常寒冷。

一萬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八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但是到了1300年後,氣溫驟然下降,氣溫最低的階段是清朝初期及中後期的兩段時期1650年—1700年,1850年—1880年。

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在1973年指出寒冷的冬季出現在1470—1520、1620—1720及1840—1890年期間,最冷時候是在17世紀,特別是在約1650—1700年間,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年指出小冰河的時間約於1550年—1770年這220年間,即是中國明嘉靖二十九年到清乾隆三十五年。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也指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明朝的小冰河時期是怎麼一回事?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的冬天都是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相對較低,其主要原因是因爲夏天的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因此冬天則奇寒無比,就連廣東等地也都在狂降暴雪。

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15世紀至19世紀的中葉同時具有氣溫偏低的一個時期。大約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地球上的廣大地區也同時出現了一些寒冷氣候,因此人們稱之爲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在崇禎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因爲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1650年左右。

擴展資料

歷史影響

編輯

明清小冰期的到來,不僅給農業社會帶來了災難,甚至成爲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例如,在明代中葉,受到小冰期的影響,北方持續低溫、乾旱,草場退化,爲了改善處境,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南下,大範圍的戰亂和饑荒摧垮了明朝政權。

滅亡原因

小冰期對農業社會經濟確實有影響,對遊牧影響更大。但要因爲這個就判定一個人口一億人的大帝國滅亡於此就太武斷了。明朝亡於其嚴重的內部危機,孫傳庭總結的特別好“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爲人毒猶逾於流賊,而奸更甚於細作”。這纔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時期是什麼意思

小冰河期始於13世紀,在17世紀達到巔峯,並最終在大約200年前減緩了活動趨勢。科學家無法斷定小冰河期開始的確切日期,因爲歐洲各地氣候變冷的時間都不相同;但是,回暖的時間則大致相同。

有關小冰河期的相關資料以歐洲地區最齊全,在世界其他地區資料則殘缺不全。但是冰河學家發現公元1600年左右,世界各地許多冰河開始向低處延伸,而在過去一百年,世界各地的冰河則明顯往高處退縮。

如中英格蘭的溫度、加州白山的樹木年輪寬度,皆顯示氣溫在13世紀開始下降,一直到19世紀才明顯回升。這些資料取自不同地點,估算方法也各自不同,但是都指出小冰河期曾在世界上許多地區發生的事實。

危害

1、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2、小冰河期的另一特點是天氣變異相當大,亦即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較高。

什麼是小冰河時期,爲何地球會發生冰川期和小冰河時期?

關於氣候這個問題,長期以來都是我們人類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然而就在最近,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相關報告指出太陽活動將有可能達到近20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也就意味着全球即將降溫。

由此一些科學家們就推測地球可能會在15年內進入新一階段的冰河時期,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人類該如何應對這一災難呢?

冰河時期到底是什麼?

冰河時期又稱“冰川期”,是指地球在遙遠時期裏陸地和海洋都被冰層覆蓋的時期,而在此期間溫度也會發生驟降,因此也會改變地球地面的植物和動物的生存環境。

一般來說,冰河時期的時間可以維持很久。冰河時期又被分爲“小冰河期”和 “大冰河期”,兩者相比而言,小冰河期的毀滅性比較小,但給人類還是會帶來不小的打擊。

雖然地球從誕生爲止已經有了四十幾億年的時間,但在絕大部分的時間內並沒有人類的存在,由此可以推測出,地球曾經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裏極有可能發生過多次冰河期。

是什麼原因導致地球進入了冰河時期?

迄今爲止,關於冰河時期的形成原因衆說紛紜,並沒有明確的定論。

有部分學者認爲很有可能和地球自轉時,地軸週期性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有關,但是感到疑惑的是,這些變化雖然能夠改變入射陽光的分佈,但是並不會改變太陽的入射能量,也就是說不會導致地球上氣候發生極大的變化;

有的認爲太陽運行到近銀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使行星變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還有的認爲是銀河系中物質分佈不均,太陽通過星際物質密度較大的地段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不過許多的研究者們認爲極有可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週期有關。

影響小冰期時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首先地球氣候的好壞取決於大氣環流和太陽的輻射,並且科學家們經過對太陽的400年研究發現,太陽黑子的數量是影響小冰期的主要因素,這一結論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據歷史記載1600年到1750年之間,也就是明末清初時期,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記錄太陽黑子的數量,並且發現其數量只有50顆左右。

一般來說在這樣的時間段內,太陽黑子應該有4萬到5萬顆纔對啊,由此可以發現太陽黑子的數量在驟減,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發生地質災害,隨之小冰期時代到來,史稱“明清小冰期”;

另一個因素則很有可能是由於火山噴發,據記載在1601年是地球歷史上最寒冷的一年,那時候氣溫驟降導致北方國家的農莊莊稼產出幾乎爲零,百姓們個個飢餓難耐。

南方國家也出現了桃花遲遲不開的現象,與此同時祕魯某地的活火山也已經持續噴發了15天,並且由於大約30立方千米的火山灰噴入大氣層,導致大量的微量顆粒隨着大氣流動竟然走向各個國家,進而導致全球氣候的惡化。

現如今全球變暖在持續發展中,按理說地球應該不會進入小冰河時期,但就在最近有人認爲全球變暖很可能要開始停止了,2050年到來的時候地球很有可能會進入到一個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時期會來臨嗎?

首先影響“小冰河時期”的主要因素就是太陽黑子,根據英國諾桑比亞大學數學教授扎爾科瓦的數學模型指出,在近11年期間,太陽活動中包含太陽輻射、太陽黑子呈遞減模式降至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小冰河期以來的最低點,太陽黑子也將減少60%,而太陽又是地球熱量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試想一下,如果太陽活動的水平下降,這肯定意味着它釋放的能量在下降,地球上的溫度也會降低,那麼地球確實有可能會進入“小冰河時期”。

再加上美國宇航局科學報告指出,迄今爲止,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比過去10年中的大多數年份都更廣,這讓大家都以爲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

但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經過科學家們最後分析得出,北極海冰覆蓋面積廣竟然是因爲季節性異常的原因。

雖然北極地區在持續不斷的冷空氣影響之下,海冰出現了比最近幾年更大覆蓋,但是隻能相對部分時段多了點,同時在秋季和冬季的月份中增長也存在很多不足,無法使海冰恢復到長期平均水平,所以整體的海冰仍低於正常水平。

根據觀察北極海冰在一年之中主要生長就是在2月到4月的時段之中,雖然2020年海冰在3月5日達到了年度最大範圍,刷新7年的海冰覆蓋新高。

但是仍比1981-2010年的平均最大值低590000平方公里,我們對比下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數據,就可以看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也算是我們在短時間內一個氣候升溫情況的體現,只有當氣溫不斷上升的時候,海冰的覆蓋纔會降低。

當然這次我們也看到了季節性的波動導致了海冰的一個變化,未來可能在全球變暖導致的極端季節性模式之下,會產生更多的海冰。並且根據伍茲霍爾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珍妮弗·弗朗西斯表示,由於天氣和洋流的波動,每年北極之間都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屬於波動狀態。

綜合了南北極地區的數據情況,全球確實都出現了一波海冰“反彈”的模式,但是並沒有改變整體的一個海冰覆蓋率,所以說無論是南極還是北極,海冰都還在持續的下降之中,全球變暖確實還在發展中,至於地球到底即將是否進入到“小冰河時期”並沒有準確的答案,畢竟科學家們推測的也只是有可能。

如果地球進入冰河時期會有什麼危害呢?

首先在進入冰河時期的這段時間內,地球的溫度肯定會不斷的下降,那地球的生態環境也會發生巨大變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適應能力弱的物種將會滅絕了,而留下來的就是一些適應能力強的物種。

當然,這些物種爲了能夠適應環境,其身體特徵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可以說,每一次的冰河時期都是大自然對生物的一次選擇,小冰河期平均每一個世紀就會發生一次,時間週期也比較短,持續時間大約是幾十年左右,而相對於大冰河時期來說小冰河期影響力比較小,但是對於人類和其它的物種的生存來說,還是會有不小的影響呢!

其次糧食會大大減產,如果糧食和肉類食品面臨匱乏,那麼將會直接威脅到國家的穩定安全,人類爲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爭鬥,將不再是落後村落中才會發生的事。

根據歷史記載,明朝末期正是由於出現了小冰河時期才導致了一個王朝的覆滅,如果地球進入冰河時期的時間太長,我們人類極有可能也會成爲地球上的一任過客。

如果地球真的進入冰河時期我們人類並不是沒有辦法來應對,首先我們可以尋找有效持久的熱源,在新熱源附近重建聚集地,重構新農業,保持食品生產和生活必要物資的製造,當然以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而言,有效持久的熱源有核發電廠附近,地熱產生地,火山口附近等等。

但是真正適合人類聚集的只有核發電廠及地熱產生地,我們可以通過融化河冰和採集地下水獲得水源,通過供熱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維持少量的圈養動物,並在一定程度上重構工業體系。

我們應該清楚惡劣的環境和工業供給根本不可能維持絕大部分人類的生存,因此到時候全球人口肯定會大幅減少,政治及社會體系也會變得更爲簡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