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全詩的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62W
春種一粒粟全詩的意思
“春種一粒粟”全詩的意思是: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出自唐代李紳《憫農二首》。

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註釋:

1、憫:憐憫。這裏有同情的意思。

2、粟:泛指穀類。

3、子:指糧食顆粒。

4、四海:指全國。

5、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6、猶:仍然。

7、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8、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賞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就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而形象的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

“四海無閒田”,描述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繫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豐收的景象。“引滿”是爲了更有力的“發”。前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巨大的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爲凝重,更爲沉痛。豐收了又怎樣呢?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人間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這就把矛頭直指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製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概括的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日當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着,是一天最熱的時候,詩人沒有一般地寫農民鋤禾如何勞累,而是集中寫他與第一句“日當午”緊相呼應。這兩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農民頂着火辣辣的太陽,在田裏給禾苗鋤草鬆土。由於天氣炎熱,勞動緊張,農民累得滿頭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裏。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詩人在抒發感慨。盤,盤子,這裏指碗。餐,指飯食。皆,都。意思說:有誰知道碗裏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們,難道不應該珍借每一粒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嗎?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藉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描述細緻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而且,詩的前後聯繫很緊,順理成章。沒有前面兩句的描述,後面兩句議論就顯得空泛,沒有根基,沒有力量。反之,沒有後面的議論,前面的描述也就還停留在表面,意義也就沒有這樣深刻了。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爲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年),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進士及第,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