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4W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意思:因爲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意思

後被道教尊爲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爲李姓始祖。曾被列爲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爲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因爲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出自: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時期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夠成爲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爲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

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爲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爲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爲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着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爲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爲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爲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什麼意思呢?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夫:句首語氣詞,表示發議論。唯:副詞,解釋爲“唯有,只有”的意思。

不爭 在 《老子》 中共出現 8 次, 分佈在 7 章之中, 其中第八章出現 2 次。按 《老子》 通行本的章次逐一作簡要分析。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出自於老子李耳的《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爲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註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擴展資料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希言自然。

譯文:樹木長得捲曲不合規矩反而會免除先伐之禍,屈就反而伸展,低窪反而充盈,破舊反而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迷惑。所以聖人掌握萬事歸一的法則,可以治理天下。

不單憑自己所見,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爲是,反而受尊敬,不自我誇耀,反能見功勞,不自高自大,反能長久。正因爲不和世人相爭,所以沒有誰能與他相爭。

古人所說“曲則全”的道理,怎能只是一句空話呢?對於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只能誠心誠意去遵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自然之道。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什麼意思?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譯爲: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該語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爲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爲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提升自我修養不與他人爭一時之長短,世界上就沒有人能夠和己相爭。

這句話可稱爲老子的名言,一直流傳至今,有較深的思想蘊涵。老子通過大江大海能容納百川的道理,闡明瞭若要成爲聖人和王者,必須要有廣闊的胸襟,只有以民爲先,處於民下,天下的人才會樂於推崇,尊爲聖人和王者,以這種不爭的處事態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之抗爭。

擴展資料

老子思想主張“無爲”,《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爲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爲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爲“反者道之動”,“正復爲奇,善復爲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爲世間事物均爲“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爲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他關於民衆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道德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