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來源:趣味百科館 5.39K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一舉攻破楚國都城,眼看着家國覆滅,卻無力救國的屈原痛心不已,選擇了和家國同在。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選擇抱石投江自盡。

百姓聽聞此事,紛紛划船於江渚之上,就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但卻一無所獲。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將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當作了紀念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端午節的傳説主要有屈原投江自盡、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伍子胥被陷害自盡以及紀念先賢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其中,流傳最廣、且説法最多的就是端午節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愛國詩人——屈原。

因近代前對端午節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説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人物紀念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