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民愛物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6.64K

意思是:仁:仁愛,同情、愛護或幫助。愛眾人,進而愛護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仁民愛物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仁民愛物

成語發音:rén mín ài wù

成語解釋:仁:仁愛,同情、愛護或幫助。愛眾人,進而愛護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人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成語繁體:仁民愛物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官吏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 魚肉百姓 

成語例句:至於畏天事神,仁民愛物之際,未嘗有須臾懈也。★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



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什麼意思?

孟子名軻,字子輿 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當時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典籍《孟子》的《盡心章句上》曾經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句話的意思是親愛自己的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才能愛惜萬物。

這句話的原文是“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君子對於萬物是愛惜他,但是談不上是仁愛,對於百姓,是仁愛但是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才能愛惜萬物。在這句話裏面孟子其實對於愛是作出了層次的分解的。

對於萬物來説,我們要做到愛惜,這樣才能夠讓資源生生不息,這也是體現了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思想。而對於老百姓來説,要學會仁愛,這個仁愛可以具體延伸到“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但是這種愛與對於萬物的愛惜又是有所區別的。對於我們的親人,因為與他們之間是存在着血緣關係的,所以就必須親愛他們,這種親愛與仁愛和愛惜又不是同一種類型的愛。但是這三種愛其實是有聯繫的,是可以通過一定的關係將他們串聯起來的。

當君王能夠親愛自己的親人的會後,才能夠推己及人,才能夠對於老百姓有仁愛,當老百姓被君王所仁愛之後,他們也會非常自然去愛惜一切事物,和君王一起是愛惜大自然的萬物。雖然愛是有層次之分,但是他們又是密不可分互相串聯的,所以缺少了其中的一個環節之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導致民心與社會的動盪,這是孟子所要説明的一點。

孟子曰:“親親而人民,人民而愛物。”是什麼意思?

孟子曰:“親親而人民,人民而愛物。”意思是: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

原文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原文翻譯

孟子説:“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於百姓, 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

擴展資料

自古以來,中國人形成了種種血緣羣體,無論是氏族或宗族,還是大小不等的家庭,皆崇尚親親之道。推而至於國家、天下,乃至天地萬物,莫非親親之體現。

故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可見,對於古人來説,親親不僅是一般血緣羣體的基本準則,而且成為遍及宇宙的普遍法則。

換言之,不僅我對父母、兄弟、妻子要講親親,此為孝弟慈愛;而且,推至君臣、朋友、長幼之間,亦當講親親,此為恭友仁忠;至於天地之間,則為民胞物與。可見,親親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與之相對,則為尊尊的原則。

大概在任何羣體中,不同人處於不同的位置,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從而形成了某種等級差別的秩序。因此,家庭內有父子、兄弟、夫婦之等差,社會上則有長幼、君臣、上下之等差。而且,古代思想要求個體安於自己的位置,安分守己,不能相逾越,由此形成了上下有等、尊卑有差的尊尊倫理。

一般來説,處於尊者位置的個體,常常代表了某種集體的力量,而卑者對尊者的服從,不過是個體對集體的服從而已。

譬如,就家庭而言,《儀禮·喪服》稱父為至尊,父在家庭中的這種地位,不是因為他作為男性個體的強權,而是家庭必須有一個代表,即家長,因此,家庭成員對家長的服從,不過是個體對家庭這種普遍物的尊崇。

個體必須服從集體,家庭如此,國家何嘗不如此?故臣民對君王的服從,並非出於男性的強權,同樣是出於個體對崇高的集體力量之尊崇。無論親親還是尊尊,代表了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兩個基本原則。親親體現了自然的原則,而尊尊體現了社會的原則。

個體基於父母生養的自然事實,遂由此處理一切家庭關係及所派生出來的諸種社會關係,此為親親;然而,個體始終生活在某種羣體之中,故必須剋制自己的自然屬性,而服從某種羣體的普遍要求,遂有對代表羣體之個體的尊崇。

可以説,親親和尊尊兩大原則,對於個體與整個人類的存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盡心章句上》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文明網-曾亦: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闡釋

孟子仁民愛物説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權威點!!謝謝!!

我們今天也説:“讓世界充滿愛。”不過,充滿什麼樣的愛?我 們沒有具體分析,也沒有説。

孟子這裏作出了分析,説出了愛的層次差等。

對於物(朱熹註釋説,指禽獸草木),主要是愛惜。愛惜的具 體表現,按照朱熹的説法,就是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這種 思想,倒是有我們今天環境保護,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了。

對於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愛。仁愛的具體表現,按照 朱熹引程頤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裏面所説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 對禽獸草木等“物”是談不上的。

對於親,也就是自己的親人,則不是愛情和仁愛的問題,而 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親愛,是愛之中最自然最親密的一個 層次了。

但是,只有當你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 愛百姓;只有當你能夠仁愛百姓時,才有可能愛惜萬物。不然的 話,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能維繫下去的。所以, 愛雖然有親疏,有差等,但這些親疏差等之間卻又有着內在的必 然的聯繫。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愛之所以有親疏,有差等,不是 我們主觀方面隨意決定的,而是因為客觀方面,這些對象本身有 所差別,用朱熹引楊氏的話來説,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 無差等。”,總起來説,有差等又有聯繫,“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 言之則首序。”(程頤)

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推向仁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 就形成了儒學的“愛的系列”,而我們發現,這個系列又正好是和 《大學》所開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階梯相統一的。 由此可見,聖賢所論,無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讀者也只有用 心體會,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開始時的話題,“讓世界充滿愛。”是不是應該充滿各種 各樣的愛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