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漁者的作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W

范仲淹。《江上漁者》是北宋文學家、詩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這首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

江上漁者的作者是誰

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全詩用詞精練,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了不平常的藝術效果。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

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有《范文正公集》傳世。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江上來來往往無數人, 只知喜愛鱸魚之鮮美。 請您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裏。

這首詩語言質樸、形象生動,全詩僅二十個字,但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二首》)之意,藴含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首句説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

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

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於是作者在三四句,構擬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來反映江上漁民的辛勞。一葉扁舟,出沒在風波里,真是“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而漁民們要冒這樣的風險的原因,詩人卻沒有明説,便戛然而止,而讀者已經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這就是:漁民們完全是為生活所迫,鱸魚之美是靠漁民之苦換來的,這種言盡意不盡的手法,使詩歌含蓄雋永,耐人回味。詩中飽含了詩人對那些駕着一葉扁舟出沒於滔滔風浪中的漁民的關切與同情之心,也表達了詩人對“只愛鱸魚美”的江上人規勸之意。

在江上和舟中兩種環境、“來往”和“出沒”兩種動態、吃魚人和捕魚人兩種生活的強烈對比中,顯示出了詩人的意旨所在。

江上漁者是哪個朝代?

北宋。《江上漁者》 作者: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江上漁者》是北宋文學家、詩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全詩用詞精練,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了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江上漁者的作者

《江上漁者》的作者是宋代范仲淹。《江上漁者》這首詩出自文學大家范仲淹之手,詩文雖然僅有短短几行字,但言簡意賅,情感真摯動人。

詩人通過文章表達的情感值得人們進行深思。

《江上漁者》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漁民辛勤勞作捕魚的同情,同時詩人希望廣大民眾能夠關心生活疾苦的勞動人民。創作背景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他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范仲淹《江上漁者》

名稱:江上漁者作者:范仲淹體裁:五絕年代:北宋出處:《范文正公集》作品原文江上漁者【宋】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註釋譯文註釋漁者:捕魚的人。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一葉舟:像飄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出沒:若隱若現。

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風波:波浪。一葉舟:像落葉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譯文江上來來往往無數人,只知喜愛鱸魚之鮮美。您請看看一葉小扁舟,出了風口又入波浪裏。作品鑑賞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

“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江上漁者宋范仲淹的古詩

江上漁者朝代:宋朝 作者: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創作背景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他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

仁宗時,累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康定元年(1040)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加強對西夏的防禦。慶曆三年(1043)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再進前所陳十事》,要求在原有法度的範圍內,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對,主持「慶曆新政」,次年出為河東陝西宣撫使,歷知鄧州、杭州。

皇祐四年,徙知穎州,卒於途中,年六十四。諡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富弼為撰墓誌銘(《范文正公集褒賢集》),歐陽修為撰神道碑(《歐陽文忠公集》卷二○)。

《宋史》、《東都事略》有傳。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二卷,《尺牘》三卷。《彊村叢書》收《范文正公詩餘》一卷,《全宋詞》據《中吳紀聞》卷五補輯一首。

魏泰《東軒筆錄》謂仲淹守邊日,作《漁家傲》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今只存「衡陽雁去」一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