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運動規律是

來源:趣味百科館 2.92W

物質運動規律的特點是,客觀性,穩定性,普遍性,重複性。物質發展的途徑不是唯一的,物質運動的規律並不是簡單的是和非的規律,特別是在微觀世界領域,只存在統計規律而不存在絕對規律,由此導致了宏觀世界的物質多樣性和多變性在同樣的條件下,發展的可能途徑有多種,不是惟一的。

物質的運動規律是

物質運動規律是指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矛盾規律,決定着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物質有保持原有平衡狀態的屬性,即慣性,這裏所説的平衡是指兩種或幾種相反的力或過程之間不產生任何加速度或淨變化的平衡狀態。

動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又時刻破壞着平衡,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成了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矛盾規律,正是這一矛盾推動着物質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到多分子體系的轉化,推動着物質從多分子體系到原始生命的演化,推動着物質從原始生命到動植物到人類的進化。“萬物如此,皆因其本。”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這一物質的屬性矛盾是其他所有的有意義事物的存在條件,是一切意義的來源,人類活動與它發生着關聯,併產生着價值。

地球是一個多變的星球,它的一切活動與變化都與人類息息相關。為了解釋許多地質現象,探索地體起落和滄桑之變,早在二百多年前,人們就開始進行科學的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諸多學説,特別是近半個世紀,隨着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理論的先後湧現,地質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新形勢下,回顧地質科學歷史,展望它的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物質運動是規律的?

物質與運動的關係是,物質是運動的物質,沒有無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的主體是物質。只講物質,不講運動,就會陷入形而上學;只講運動,不講物質,會導致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也講運動,但是否認運動的主體是物質。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社會運動等。人們的意識活動的主體不是精神,而是人腦。仍然是物質的。 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是物質運動的辯證法。形而上學要麼只講運動,否認靜止;要麼只講靜止,否認運動。前者不可避免地陷入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偷東西的我不是此時的我。刻舟求劍只是只講靜止不講運動。絕對運動是指萬物都在運動,是無條件的。相對靜止是講靜止是相對靜止,有條件的。比如我們説路面上的車沒動,那是以路面為參照物或以路旁的樹木為參照物的。 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這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與其説世界是物質的,不如説我們選擇相信世界是物質的,因為我們無法證否非物質世界的存在。如果基於以上論斷,那根據現有的物理知識和經驗觀察,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發現存在絕對靜止,那麼運動必然是有對象的,對象就是物質。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是因為目前的經驗積累和實驗所得的所有現象表明物質是遵從一定的物理規律的,這也是人類發展、科學進步的最基礎的原因。即我們所在的宇宙是存在邏輯的。

物質有哪幾種運動形式?力與運動又有什麼關係?

物體與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被稱為力,力與物體是緊密相連的,脱離物體而談力是無意義的。物體與物體之間即使不直接接觸,也會發生力的作用。比如,太陽和地球之間發生的引力作用就沒有直接接觸,兩塊磁鐵之間的相互作用也並沒有直接接觸。

在物理學中,力有三大要素,包括力的大小及方向,還有作用點。在物理量中,力是矢量,即擁有數值大小及方向,而標量就只有數值大小,比如質量就是標量。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為N。

力有兩方面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體發生形變物體,二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速度大小、運動方向)。物質的結構及運動變化都是由力決定的,比如各種化學物質就是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宇宙數量眾多的星系就是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力的分類

自然界中的力以很多形式存在,為了研究的方便,將力分類是必要的。通常我們把力分為性質力與效果力兩大類,效果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定義的,性質力是按力的性質定義的。效果力一般都可以由多種性質力承擔。

性質力主要包括: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場力、磁場力、核力等;效果力主要包括:拉力、張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向心力、斥力、浮力等。

基本力

就目前人類所知,自然界中一共存在4種基本相互作用,或者説是4種基本力。它們是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以及引力。

強核力:作用於強子之間的力;

弱核力:引起阿爾法、貝塔及伽馬衰變的力;

電磁力:帶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

萬有引力: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存在的吸引力。

這裏必須提一下,引力有別於其他三種力,在相對論中,認為引力其實是時空彎曲。有質量的物體會使時空彎曲,以至於光也會走曲線。

物質的運動形式

生命在於運動,沒有運動,宇宙也將失去活力。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放在桌上的蘋果,在我們看來它是靜止的,但若放大了來看,其內部的分子卻在永不停息的運動。地球、太陽、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都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

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樣的,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相互聯繫及轉化。從物理學角度來看,物質的運動形式主要可以分為機械運動、熱運動、電磁運動、基本粒子運動等。

機械運動是自然界中最簡單、最基本的一種運動形式,一切運動形式都包括機械運動。熱運動就是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無規則運動(比如布朗運動),熱運動與温度有關,温度越高運動越劇烈。電磁運動與電流、磁場、電磁波等有關,總之就是包含一切電磁現象,基本運動規律遵守麥克斯韋方程。基本粒子運動是亞原子粒子的運動,其運動規律有別於宏觀物質,需要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由於機械運動是最重要的一種運動形式,下面我來詳細講解一下。通常我們所説的運動,不作特殊説明時,都是指機械運動。簡單來説,機械運動就是物質的空間位置隨時間而變化的過程。

機械運動的形式多樣,按照運動方向的變化可以分為:曲線運動和直線運動;按照運動速度的變化可以分為: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其中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形式。機械運動還可以分為平動、轉動和振動三種基本形式,其它形式的機械運動還有滾動、擺動等。

力與運動的關係

早在古希臘時代,先賢亞里士多德就思考過這個問題。通過觀察,他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比如推着一個箱子走,當我們停止推動時,箱子也就停下了。從經驗上來看,力似乎確實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歐洲進入了文藝復興時代,近代科學也開始萌芽。伽利略通過實驗證明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科學實驗正式進入科學研究的殿堂。

關於力與運動的關係,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進行了探討。左右兩個斜面組成一個V形(如圖所示),當鋼珠從左邊斜面下滑時,如果接觸面沒有阻力,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會產生能量損耗,鋼珠必然會在右邊斜面上爬升到同樣的高度。如果將右邊的斜面水平放置,由於鋼珠無法達到原先的高度,鋼珠將永遠運動下去。

通過這個實驗,伽利略認為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笛卡爾後來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並做出了補充,認為如果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物體不僅會永遠運動下去,而且還會以同一速度沿直線運動。牛頓正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並首次利用數學方法,推導出了牛頓運動三定律,開創了經典力學。

在伽利略之後,科學家們更加註重實驗的重要性,實驗和理論推導成為了主流的科學研究方法。人們發現,純粹的經驗和觀察有時並不靠譜。為了發現科學規律,科學家們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牛頓在巨人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三大運動定律,分別是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發表在其科學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上。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

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説明了力的含義。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一切物體皆具有慣性,所謂的慣性就是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是物體固有的屬性。質量越大的物體慣性也就越大,質量可以用來衡量物體的慣性大。

加速度定律(牛頓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和運動方向會發生改變,更專業一點就是力會使物體產生加速度。在一定作用力時,加速度的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成反比。也就是説,同樣的推力,質量越大所能產生的加速度越小。更深刻一點就是物體的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越難被改變。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牛頓第三定律)揭示了力的本質。力是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施力物體必然會受到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平衡是兩個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要注意區別。?

總之牛頓運動定律就回答了兩個問題:力是什麼?力有什麼用?

拓展一下,經典力學只適用於描述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很少有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所以用經典力學就可以滿足相應的精度要求。對於微觀世界,則需要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對於高速運動(接近光速)的物體,則需要用相對論力學來描述。

好了,後面還會介紹更多物理科普知識,歡迎關注。

2012年政法幹警文化綜合政治精講——物質運動規律

政法幹警文化綜合政治精講——物質運動規律

一、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簡單地説,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何者為世界的本原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第二,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世界是否可知)。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唯一標準。

2.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論:把人的主觀精神看成是世界本原(我、心、感覺、感知、經驗、意志)

(2)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當成是世界本原(上帝、天命、理念、絕對精神)

3.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某種物質的具體形態是世界的本源。典型命題:中國古代:水、火、氣是萬物的本源西方:原子論。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但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離開人的社會性,不瞭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係,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3)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世界是物質的。物質、運動及其規律。【☆】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相符合。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1)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物質能被意識反映。

(2)意識:是自然界、社會共同產物。本質:人腦的機能,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在意識中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

(3)關係: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能動地認識世界,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着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着阻礙作用。

(4)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運動觀

A.物質與運動: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B.運動與靜止: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運動與靜止的辯證統一關係:

區別——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運動的絕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靜止是相對的,靜止的相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穩定性、有條件性。

聯繫——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割裂二者聯繫會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和相對主義。

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

三、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1.〖原理內容〗: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2.〖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即堅持實事求是),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3.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推薦閲讀

2012年政法幹警文化綜合考情分析及考點預測

2012年政法幹警民法學考情分析

2012年政法幹警筆試備考專題

獨家資料

圖書推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