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祭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84W

夏日祭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是:天舉辦的一些活動或節日祭典

夏日祭是什麼意思

夏日祭就是夏天舉辦的一些活動或節日祭典,也是日本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裏面包括煙火大會等,還有其他的活動。夏日祭在這天政府會舉辦祭典遊行,政府及其民間的社團會舉行很多表演,人們裝上漂亮的和服浴衣,上街逛街,買東西,參加娛樂活動(也就是中國所説的遊園);周邊的店面在這天也會裝飾一新,開展各種特別活動。這種廟會的原始習俗原先來自中國,後來傳到日本,結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就有了今天各種各樣的祭典活動,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日本的夏日祭實際上是苯教節、中元節或鬼節。改性後,表面似乎沒有太多敏感爭議;然而,這就是文化入侵的微妙之處。人們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它,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夏日祭,是一種日本的傳統祭典,何為祭典?儀式與意識形態、文化甚至當地信仰有關。然而,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把它嫁接在什麼漫展上,實際上正在改變觀念。在中國,穿着日本和服,用日本燈籠慶祝日本鬼節;這一幕讓人想起了一首古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夏日祭在日本叫“夏祭り”,是佛教節日盂蘭盆節的附屬祭祀活動。這個盂蘭盆節,實際上就是“中元節”,即咱們中國人常説的“鬼節”,陰曆7月15日。原本,中國傳統民俗中,有三個特別被重視的節日——上元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下元節(十月十五,祭祖活動)合稱三元。從民國開始,中元節和下元節因為帶着“封建迷信”色彩,被認作了需要擯棄的“落後民俗”,漸漸地不再被重視,只保留了正月十五這麼個熱鬧吉利的“元宵節”。相反,吸收了中華文化的日本人,則把盂蘭盆節延續了下來,並結合他們的本土元素,形成了一個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

近代日本在明治維新中,為了趕緊“脱亞入歐”,日本政府直接廢除了源於中國的農曆,不再過春節,而改過公曆的元旦,處處效仿“西洋人”。這導致,原本根據農曆推算的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也陷入了混亂。之後的日本人再過盂蘭盆節,就比較迷茫了,只得將其定為了公曆的8月13-15日之間。而這之前,就是非常熱鬧的“夏日祭”。盂蘭盆節前後,日本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都會放假一到兩週(他們稱為“盆休”),很多日本“打工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長假返鄉團聚祭祖。這時候的日本交通幹道們都會十分繁忙擁擠,類似於中國的春運。

而這個“夏日祭”,則更像是日本人為過節搞“預熱”的民俗廟會。在古代的日本,源於民間的“夏日祭”,最初用來祈求即將到來的秋季能夠大豐收,後來又加入了消災祈福、祭祀死者的意義。在等級森嚴的日本,夏日祭是個罕見的,不分高低貴賤,全民都能參加的盛會,甚至連幕府將軍都會親自來“視察”。

夏日祭的地點,基本都是以寺廟、神社為中心,有唱歌、跳舞、戲曲、燈車遊行、遊園活動等等,沿街都是賣小吃和紀念品的攤位,一些過來逛的人,還會穿着花花綠綠的和服。因此,這個所謂的“夏日祭”(日本寫作“夏祭り”)雖然有個漢字的“祭”,但翻譯成中文的話,直接叫它——夏天的廟會,其實更為貼切。而其中,最觸動咱們民族感情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既可慶生,又可拜鬼的“阿波舞”。

“阿波舞”起源於日本戰國後期,相傳,是16世紀末,德島藩第一代藩主蜂須賀家政為慶祝德島城的完工,在城內舉辦宴會上,歡樂的人們在喝醉之時,扯掉衣服,即興跳起了舞。另外一種説法是,這源於古代的日本四國地區。當地漁民們用它來給淹死的同鄉們招魂引魂、使其能夠在盂蘭盆節期間回家接受後人供養的舞蹈。無論是歡樂飲酒後的即興發揮,還是悲傷的招魂之舞,這種在咱們看來似乎非常怪異,毫無美感的動作,卻深受廣大日本民眾的喜愛,體驗過人的都説“好”,逐漸成為了日本民間的一種喜聞樂見的集體舞蹈。再後來,因為跳這個舞的男子,很多時候都只穿一條“兜襠布”,被幕府將軍見着後,認為十分不雅,曾一度下了禁令,甚至還出現過因為地方藩主偷偷在家跳“阿波舞”而遭到處罰的事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