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戰羣儒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9.92K

意思是:舌戰:激烈辯論。儒:儒生,舊指讀書人。原指與眾多的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泛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舌戰羣儒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舌戰羣儒

成語發音:shé zhàn qún rú

成語解釋:舌戰:激烈辯論。儒:儒生,舊指讀書人。原指與眾多的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泛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羣儒。”

成語繁體:舌戰羣儒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口才好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諸葛亮舌戰羣儒,薛綜謂劉玄德乃織蓆敗履之徒。★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舌戰羣儒詳細解釋 怎麼理解舌戰羣儒的意思

1、舌戰羣儒,漢語成語,拼音是shé zhàn qún rú,意思是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2、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羣儒。”

舌戰羣儒是什麼意思?舌戰羣儒的故事

舌戰羣儒是什麼意思? 舌戰羣儒的意思:舌戰:激烈辯論。儒:儒生,舊指讀書人。原指與眾多的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泛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舌戰羣儒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羣儒。”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其中的“諸葛亮舌戰羣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現在,此詞已經成為褒讚能言善辯者的口頭詞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説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説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羣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説:聽説劉備到你家裏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裏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説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説: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閒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説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説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舌戰羣儒什麼意

舌戰羣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意思:原指與眾多的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論點/看法。後泛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舌戰:激烈爭辯。

儒:多指讀書人。

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羣儒。”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個人的口才好,多含褒義,褒讚能言善辯者。

如:他在辯論比賽中,舌戰羣儒,帶領小組獲得了勝利。

近義詞:脣槍舌戰、舌戰羣雄

反義詞:啞口無言、笨嘴拙舌、言不及義、張口結舌

造句:諸葛亮舌戰羣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諸葛亮舌戰羣儒的故事,是很值得欲施把柄的談判人員研習的。

形容人能言善辯的成語: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口若懸河、妙語連珠、談笑風生、語驚四座、娓娓而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