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薪止沸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6W

意思是:抽掉鍋底下正燃燒的柴火,使鍋裏的水不再沸騰。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抽薪止沸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抽薪止沸

成語發音:chōu xīn zhǐ fèi

成語解釋:抽掉鍋底下正燃燒的柴火,使鍋裏的水不再沸騰。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成語出處:北齊 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連動式;作謂語;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斬草除根 

成語例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北齊 魏收《為侯景判移樑朝文》)



孫子兵法三十六記中的,釜底抽薪 是什麼意思???

釜底抽薪,也説抽薪止沸。抽薪,從燒開水的鍋底下撤出燃燒的柴火;止沸,讓開水停止沸騰。喻從根本上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語出漢代董卓的《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這句話現代人常説成“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又是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一計,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後尋求徹底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是指不具備與其正面對抗的條件,從其側面或幕後下功夫,從根本上減弱它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揚湯止沸和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

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意思是與其舀動沸騰的水,使它不沸騰不如從鍋底下抽去 燃燒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揚湯止沸

拼音: [ yáng tāng zhǐ fèi ]

釋義:舀動沸騰的水,使它不沸騰。比喻暫時救急或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三國志·魏書·劉廙(yì)傳》:“揚湯止沸,使不焦爛。”

近義詞:救火投薪 負薪救火 抱薪救火

反義詞:釜底抽薪 抽薪止沸 拔本塞源

造句:

1. 罰款對於自行車違規者只是揚湯止沸的辦法。

2. 清除精神垃圾,不能揚湯止沸,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 你這樣做是揚湯止沸,事情會越辦越糟的。

4. 從井救人,同揚湯止沸一樣愚蠢。

二、釜底抽薪

拼音: [ fǔ dǐ chōu xīn ]

釋義:從鍋底下抽去 燃燒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近義詞: 拔本塞源 批郤導窾

反義詞:火上澆油 沸湯沸止 揚湯止沸

拓展資料

造句:

1、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終極分手法則:釜底抽薪,給她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她主動放棄。

3、調節信貸業務走出繁榮到崩潰的怪圈,從房地產泡沫中釜底抽薪,對於實現這些目標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兩篇報告都表示,這不是監管的主要目的。

釜底抽薪的現代意思和典故

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下面整理了釜底抽薪的意思和典故,供大家參考。

釜底抽薪現代意思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通常用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説:“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 在《三十六計》位列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的典故

南北朝的時候,東魏大將軍侯景舉兵反叛,遭到朝廷軍隊的攻打。侯景於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蕭衍,請蕭衍前來增援,結果又被慕容紹宗指揮的東魏軍隊打敗。

侯景最後只得帶着剩下的幾百人投降樑朝。東魏的魏收為這事寫了篇奏章,他指出對侯景這樣反覆無常的人,必須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沒有接受這一勸告。後來侯景果然又叛變了樑朝。

“揚湯止沸”和“釜底抽薪”分別是什麼意思?

揚湯止沸,漢語成語,拼音是yáng tāng zhǐ fèi,意思是把鍋裏開着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出自漢·枚乘《上書諫吳王》,《三國志·魏書·劉廙傳》。

釜底抽薪,漢語成語,拼音是 fǔ dǐ chōu xīn,意思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出自漢·董卓《上何進書》。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袁紹仗着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

曹操表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後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後,突派精鋭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於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仗勢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因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裏,於是沒有安派重兵。曹操探聽烏巢並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

他親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紹的旗號,銜枚疾走,夜襲烏巢,烏巢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了主意。

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鬥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出處:《三十六計》第十九計

解釋: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近義詞:抽薪止沸

反義詞:火上澆油、揚湯止沸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説:“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説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兑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温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來了。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展,和水涼水沸形式相似,生生變化之理相同。對立勢力便是如此,與對立勢力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擊,等於熱水止沸,可能勞而無功;消除對立勢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擴展資料:

《釜底抽薪》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羣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説,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説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説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