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5W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創作的七言長篇歌行。

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江為場景,以月為主體,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樑陳宮體詩的狹小天地,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藝術境界。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誰?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唱頌,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

《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説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張若虛,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兗州兵曹。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全唐詩》説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杭州)、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説湖州人),號“吳中四士”,文詞俊秀。

開元年間尚在世。在唐代,似乎沒有詩集傳世。從唐至元,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幾乎無人所重。

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説,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

熱門標籤